專欄 Columnist

Gaga 是泰雅族人一切行為的準繩,小到規範個人言 行舉止,大到決定整個部落的農耕節奏與祭祀活動。
Gaga 是泰雅族人一切行為的準繩,小到規範個人言行舉止,大到決定整個部落的農耕節奏與祭祀活動。

部落裡最重要的隱藏規則

從「我知道」到「我們都知道」

2025/11/06

  • 文字 / 葉于甄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傳統智慧,不是由上而下的強制規定,而是經由長期的集體實踐,自然演化出來的生存法則。

知識如同病毒一樣具「傳染性」,例如有人發現「這個季節捕魚會導致魚群減少」,他將這個發現分享給他人,眾人共同驗證其真偽,一旦確認無誤,遵循這一規律的人就會愈來愈多,最終,它就變成「大家都知道」的事。一個人的經歷與發現,如何能發展成為影響整個部落、社會數百年的重要規則?事實上,這樣的故事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

為什麼有些「潛規則」能讓人自動遵守?像是排隊時不插隊、在圖書館保持安靜?這些規則沒有寫入法律條文,有時卻比法律更具約束力,其背後蘊藏一套奇妙的「集體學習」機制。現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們是先掌握「集體知識」後,才形成「個人想法」,就像人們先學會母語與傳統文化,爾後才會用相應族群的思維角度看待事物。這也正是傳統文化充滿力量的原因,歷經長時間的淬煉與「集體測試」,真正有價值的智慧得以流傳至今。

海洋智慧的集體結晶 太平洋島嶼的Tabu

太平洋上的島民世代以海洋為家,海裡的魚類、珊瑚與礁石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在島民心中,海洋是捕魚的地方,更是朋友與老師,若毫無節制地捕撈、破壞生態,海洋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因此,太平洋上的各個島嶼,普遍盛行Tabu 制度,這並非是明文規定的法律,而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默契協議,是島民與海洋之間的莊嚴承諾。

在斐濟(Fiji), 傳統的Tabu制度深度融入生活,甚至被政府承認,納入地方管理海域的體系中。斐濟的qoliqoli(傳統海域漁場)是族人世代使用的漁場,許多社區會在其中設定tabu(禁魚區),在特定時段內完全禁捕和採集,讓魚群與珊瑚有恢復和自我再生的空間。

太平洋上的島民世代以海洋為家,海裡的魚類、珊 瑚與礁石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太平洋上的島民世代以海洋為家,海裡的魚類、珊瑚與礁石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

太平洋島嶼的Tabu 制度

Tabu 制度在各島國已經實行了數千年,每個島國對制度的詮釋各有不同。Tabu 制度不僅承擔生態保護的功能,也是一套完備的社會規範,諸如誰有權決定實行Tabu、何時解除禁令、捕魚後漁獲怎麼分配等事務,均由酋長與長老會議決定。大家遵守禁令,不只是畏懼懲罰,更源於族人對族群信念的堅守,以及對海洋、對後代的責任感。

萬那杜(Vanuatu)的tabu eria( 時空海域禁令)有著自己的特色,指在特定時間或是與酋長去世、部落儀式等社會事件相關的時段,某些海域會被禁止捕魚、游泳、甚至禁止人員靠近海岸,這一制度不僅是為了保護魚類,更是為了讓族人敬畏並尊重傳統習俗與法則。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的東部沿海, 當地的Gwala 也被視為是Tabu的一種形式。當某片珊瑚礁或海域因過度捕撈等因素出現資源衰退,族中長老與社群便會宣布暫時封閉該海域,助力生態恢復,為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繁殖與生長的機會。

峇里島農耕灌溉哲學 運作千年的Subak

每天清晨5點,峇里島農民就會起床巡視稻田,確認上游水源的分配情況、查看灌溉渠道是否暢通。當地相信水源來自巴杜爾湖的水神廟,1,500多片農田倘若都搶著用水,必然導致水源短缺,於是發展出「蘇巴克」(Subak)制度, 精細規劃每一滴水的分配, 並透過「ayahan」計算單位,確保每位農民獲得的水量與其田地面積成正比。

Subak制度建立在「Tri Hita Karana」哲學基礎上,主張「幸福的三個成因」,是人與神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每個峇里島孩子自幼就要學習的文化價值觀。因此,制度的運作核心是每個月附近幾百名農民要共同聚集到水神廟開會,商討何時統一開始種田、如何公平分配水源、哪段灌溉水道需要維修、何時舉辦豐收慶典等,這種形成集體決策的方式,就是讓當地農耕順利的重要環節。

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Subak制度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認定其為人類共同的寶貴財產。如今,峇里島的年輕人也試著將現代科技(如監測水位App)融入其中,以古老智慧搭配新工具,繼續守護這條延續千年的智慧脈絡。

Subak 制度是維繫峇里島農業文明的核心智慧,同 時也讓當地千百年來從未因水源問題而引發衝突。

Subak 制度是維繫峇里島農業文明的核心智慧,同時也讓當地千百年來從未因水源問題而引發衝突。

泰雅族的Gaga 祖靈智慧的行為準則

在臺灣,泰雅族的Gaga制度頗具代表性。Gaga是泰雅族人一切行為的準繩,是祖先流傳下來的生活律法。它小到規範個人言行舉止,大到決定整個部落的農耕節奏與祭祀活動。違反Gaga被認為會破壞整個社群與祖靈之間的和諧,因此成為部落裡最不容挑戰的規則。

Gaga 體現在泰雅族人生活的各個層面,例如,祭祀團體(gutuxgaga)是Gaga 制度中最核心的群體,由熟悉農耕曆法與祭典流程的傳統領袖帶領,負責主持播種祭、收穫祭、祖靈祭等儀式。在日常生活裡,Gaga 調控著農耕、狩獵、資源分配、婚姻倫理以及共祭共食等行為。若有人因爭執或做錯事引發矛盾,則需要舉行Sbalay 儀式(和解儀式),藉由共同認錯、交換祭物或牲畜來修復彼此關係。

隨著時代變遷,Gaga 成為一種與土地共生、與自然共存的生活美學與倫理準則,在現代社會中,依然能發揮生態保育、凝聚社會與強化文化認同的力量。

這些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傳統智慧,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田野測試」,真正有效的智慧才能延續至今,並應對當代的各種挑戰。

追蹤我

※原文出自《HoHaiYan原住民青少年雜誌》No.118期
※想了解更多,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