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傳統獨木舟Hōkūleʻa,完全不依賴電子儀器導航, 僅憑靠傳統知識,成功從夏威夷航行到大溪地。
傳統獨木舟Hōkūleʻa,完全不依賴電子儀器導航,僅憑靠傳統知識,成功從夏威夷航行到大溪地。

解鎖你的「自然系」超能力

知識內化的感官之旅

2025/11/06

  • 文字 / 葉于甄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體系提醒我們,真正的智慧不只存在於書本或螢幕的字句中,更是深深根植於我們的身體感官之內。

你能否從一枚模糊的腳印看出一隻動物的年齡、性別,甚至知道牠三小時前在做什麼嗎?在沒有GPS和指南針的輔助下,能否在茫茫大海中精準找到一座小島?或是走在路上,能輕鬆辨識出上百種野菜,並清晰分辨哪些有毒、哪些好吃嗎?這些聽起來像「超能力」的技能,其實都是世界各地原住民族世代傳承的智慧結晶。

你是否曾疑惑,為什麼學會騎自行車後就終生不忘,但數學公式卻總是記了又忘?答案就在於不同的知識儲存方式。認知科學家Michael Polanyi曾說,「我們知道的,比我們能說出來的更多。」這句話恰好道破原住民族學習的祕密,就像你知道怎麼騎腳踏車,卻很難用文字完整地教會別人一樣,很多重要的知識其實是存在我們的身體裡,而非在書本上。

有別於當代科學知識的學習模式,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是透過整個身體去感知世界、記憶知識,將外在複雜的資訊,轉化成集體與個人共有的智慧。這些令人驚嘆的學習方式、這些「超能力」的養成祕訣,在數位時代,這些古老智慧變得更重要。

大地的福爾摩斯 南非薩恩族的感知力

南非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生活著一群被稱為「大地福爾摩斯」的薩恩族(San),他們最厲害的技能就是追蹤動物。薩恩族獵人能從腳印邊緣的清晰度判斷動物經過的時間、從沙土的分布規律推斷其移動速度與方向,甚至預判獵物的下一步行動。這不是魔法,也並非運用科學知識理論,而是薩恩族人從小用眼睛觀察、用手觸摸、用腳丈量、透過整個身體感受環境,逐漸累積而成的「身體資料知識庫」。

薩恩族獵人能從腳印和多種環境線索,推測動物的 來路與去向。

薩恩族獵人能從腳印和多種環境線索,推測動物的來路與去向。


大地福爾摩斯—薩恩族(San)

循著清晰的足跡、被踩碎的草葉、掉落的動物毛等明顯痕跡的「簡單追蹤」以外,薩恩族獵人還會觀察多種環境線索,如風的走向、植物被碾壓的型態與方向、昆蟲或鳥叫聲的變化,他們將這些線索串聯起來,推測動物的來路與去向。即便沒有明顯的痕跡,獵人也能憑藉對動物行為瞭如指掌進行判斷,像是哪條路徑是動物常走的路線,動物習慣在什麼時段出現等等,再通過現場觀察,並驗證推測。

用皮膚當GPS 太平洋航海家的祕招

在傳統的原住民族教育中, 感官學習十分重要,太平洋島民的航海技術便是感官學習的巧妙展現。在馬紹爾群島(MarshallIslands),年輕的航海學徒必須接受「盲航訓練」:他們必須戴著眼罩躺在獨木舟中,由老師在淺水區域來回拖曳,以此訓練學徒的皮膚去感知波浪,藉由波浪的交匯和反射來判斷位置,讓皮膚成為航海家最精密的儀器。

經驗豐富的導航員能夠感知四種海洋湧潮,在馬紹爾語中被稱為rilib、kaelib、bungdockerik、bundockeing,他們透過這些湧潮與島嶼的交互作用確定方位,輔助航海者判斷船隻的航行方向和安全航道,以及哪邊可能有礁石或島嶼形成的回浪或反射波。就像聲納一樣,他們能從波浪的細微變化中,「看見」幾十公里外的陸地。

除了皮膚感知,聽覺對於太平洋航海家也不可或缺。例如,他們能通過聆聽不同類型波浪撞擊船體的聲音來判斷海底地形,或是依據鳥類叫聲的變化預測陸地的遠近。1976年,一艘名為Hōkūleʻa的傳統獨木舟,完全不依賴電子儀器導航,僅憑傳統知識,成功從夏威夷航行到大溪地!這一壯舉再次證明,這些看似「原始」的技術,其實比現代GPS更具獨特優勢。

舌尖上的百科全書 阿美族的野菜課

傳統知識不僅透過身體感知、五官感受習得,還與原住民族的生活情境緊密交織。以阿美族的野菜知識為例,其中便融入了環境、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點滴。認識野菜遠不只「辨別植物種類」那麼簡單,其背後還承載阿美族人對於自然宇宙的認知,包括如何吃、如何採集、採集後如何分享等,都是阿美族野菜知識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跟著ina的腳步走在田邊,會發現長輩辨識野菜的方法其實非常直接,「先找到嫩葉,舔一下,若舌頭不麻、不刺,那這個可能就是可食用的野菜。」這不只是「味覺測試」,還會結合觸覺、嗅覺來判斷。此外,阿美族的採集者有固定的採集路線與熟悉的採集時段,例如清楚哪個季節什麼野菜最嫩好吃,也知道哪種野菜偏好陰濕或向陽的環境。

更重要的是,在阿美族的野菜知識裡,ina只會採摘需要的量,且不會連根拔起,為植物留下持續生長的機會,這套知識體系,並非單純的植物辨識,而是味覺、觸覺與環境感知的相互作用;野菜知識的傳授也與日常勞動緊密結合,從農耕時的順手採集,到烹飪過程中傳授處理技巧,自然的情境讓知識傳承變得深刻且順暢。

身體是如何記憶的?重新發現身體的智慧

從「無知」到「知曉」的養成之旅,其實是一條重新發現與世界深層連結的道路。在這個數位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容易忽略自己擁有能感受世界的皮膚、鼻子、舌頭和身體。原住民族的傳統知識體系則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智慧不只是存在於書本或螢幕的字句中,更是深深根植於我們的身體與感官之內。

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不僅是實用的生活技能與知 識,更讓人類重新找回通過感官與自然對話的可能。

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不僅是實用的生活技能與知識,更讓人類重新找回通過感官與自然對話的可能。

或許,我們永遠不會需要在沙漠裡追蹤動物,或獨自乘風破浪在海上航行,但學會用身體思考、用感官學習,能讓生活更豐富、有趣,也更具智慧。身處複雜多元的時代,面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危機、文化同質化等挑戰,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成為應對未來發展的重要關鍵,它們是實用的生活技能與知識,更是讓人類重新找回以感官與自然對話的可能。

追蹤我

※原文出自《HoHaiYan原住民青少年雜誌》No.118期
※想了解更多,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