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極端氣候加劇,能抗旱的「超級作物」相形重要,因此,小米、紅藜、油芒等是現代理想的作物。
極端氣候加劇,能抗旱的「超級作物」相形重要,因此,小米、紅藜、油芒等是現代理想的作物。

水的氣候挑戰及當代因應

開啟現代水路 祈雨旱作與分辨洪災

2024/04/19

  • 文字 /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水能滋養萬物,但是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各種因素形成的氣候變遷,使得近年極端氣候愈趨嚴重,世界各地的洪水、旱災,正以不可預期的速度及範圍擴大並引發災難,原住民傳統的祈雨祭、面對山林天災與洪水的經驗累積,可做為當前人類學習護水、養水、治水的重要參考。

水,不患寡而患不均,過與不及已成為當前極端氣候底下常見現象,因應愈來愈劇烈的暴雨或缺水現象,使得旱作成為飢荒之糧、缺雨時節須舉辦祈雨祭,暴雨來臨之際,更不能貪圖野外活動之樂。

原住民的祈雨與祈福

原住民的的祈雨祭並非年年舉行,通常在遇到乾旱的春季才會舉行,近年在極端氣候影響下,無論旱災還是暴雨,愈來愈常發生,尤其在春耕期間,若天旱不雨,一些原民部落便會紛紛舉行祈雨祭,例如2023年三月全臺缺雨,苗栗縣泰安鄉因水情不佳,泰安鄉公所便召集境內的泰雅族人,暌違30年,在洗水坑溪畔舉辦泰安鄉祈雨祭儀,祈求天降甘霖。

臺東卑南族巴布麓部落的耆老林天福表示,過去部落農作物歉收,或發生河水氾濫,都會先請巫師拉竹占卜,決定是否祭拜守護神,若決定舉行祭典祭拜,需部落族人全員參與,耆老會選幾名雙親健在的男性族人,在日出前抵達岩灣的水源地取水,太陽一出來馬上採箭竹做矛頭,長枝竹做水筒,及三枝長竹為守護神遮陽,取水回到部落供奉在守護神的神龕上。

農作物歉收或河水氾濫,巴布麓部落會請巫師決定是否祭拜祈福,祭拜儀式會採箭竹製作,並取源頭之水供奉守護神神龕。

農作物歉收或河水氾濫,巴布麓部落會請巫師決定是否祭拜祈福,祭拜儀式會採箭竹製作,並取源頭之水供奉守護神神龕。

鼓勵耕種旱作 小米、紅藜、油芒

過去農田水利工程尚未發達,世居山區的臺灣原住民就已種植多樣耐旱作物,包括小米、油芒、紅藜、豆類等,灌溉水利工程發達後,稻米開始普及,旱作被取代。近年因地球暖化,極端氣候加劇,能抗旱的「超級作物」相形重要,因此,小米、紅藜、油芒紛紛被種回來,農政單位同時鼓勵採用現代農法,如人工授粉、澆灌系統、蔬果等方式,讓種植作物更省水以獲得更大效益。

小米是原住民作物的指標,近年已有復育的趨勢,例如臺東拉勞蘭部落牧師戴明雄於2005年向文建會提「重現部落小米園計畫」,將家中三甲多山坡地整理出來,帶領族人開闢小米園,並接受農委會的輔導。隔年蓋了小米工坊,供應多達20幾種小米加工品,讓小米成為拉勞蘭的部落特產。

臺大退休的郭華仁教授與霧臺鄉魯凱族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巴清雄(Rungudru Pacekele)也長年推動小米復育,在2011年「小米回家」行動中,讓上百種在臺灣已經失傳,流落到美國種原庫中的小米種子,漂洋返臺保存在國家作物種原庫中,並在農試所的田間種植,同時推廣「帶小米回部落」的種植行動。

油芒也是近年頗受注意的作物,根據臺大及中研院的臺灣本土植物資料庫,其顯示日治時期採集的標本資料,當時全臺各地都有油芒。目前所知種植面積較大在臺東武陵部落,由邱貴春、邱曉徵父子種植整理,不只種有黃梗、紅梗兩種,還試種稷、龍爪稷等旱作。相較於小米或稻米,油芒的口感粗硬,比較沒有黏性,需要長時間烹煮,但因為耐旱,且營養豐富,因應目前的極端氣候,油芒是現代理想的作物。

山洪暴雨不可輕忽

傳說故事有大洪水,現實世界也常遭逢暴雨。身為義消經常出勤救人的阿美族周志強表示,臺灣豐富的水域與山林遊憩資源,非常吸引人,到溪流遊玩需要懂得看天候、觀水流。他呼籲出門前一定要先看氣象報告,下雨就不應前往水域進行任何活動,因為溪水暴漲經常是一瞬間,半分鐘就可能從腳踝淹到膝蓋,增加逃生的難度。

同為義消的馬耀表示,只要看到上游山頭烏雲密佈,他一定馬上收拾離開,因為大雨即將來臨,最可怕的是瞬間強降雨,溪水暴漲,水流突然加速,會先把落葉雜草等重量較輕的漂浮物沖下來,後面接著就是暴漲溪水瞬間往下推擠而產生等速前進的齊頭水,並帶動水中汙泥石頭讓溪水混濁,一旦發現任何一項訊號,不能猶豫,馬上離開,一秒都不能逗留。

世居花蓮、臺東濱海地區的阿美族部落,每年舉辦豐年祭,讓族人們相聚,更傳唱「海洋之歌」,訴說對水與海洋的敬畏。

世居花蓮、臺東濱海地區的阿美族部落,每年舉辦豐年祭,讓族人們相聚,更傳唱「海洋之歌」,訴說對水與海洋的敬畏。

繾捲如浪 原住民的水之歌謠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長年受水的滋養,原住民族人無不對水、對海洋充滿感恩之心並喜愛親近,甚至發展出歌謠。每年夏季,世居花蓮、臺東濱海地區的阿美族部落,每年舉辦豐年祭,讓族人們聚在一起通宵達旦的唱著旋律,訴說對水與海洋的敬畏,甚至發展出「海洋之歌」,成為許多部落慶典的主旋律,幾乎每年都在花蓮縣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祭中傳唱,眾人合唱聲音如海浪繾捲,充分表達敬意,成為頗負盛名的豐年祭歌謠。原住民族的文化脈絡,從傳說到飲食、祭典、歌舞,都與水密不可分。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9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