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用舞蹈創作呈現部落處境!瓦旦.督喜Watan Tusi:抱持著良善的心去做就對了

2023/06/17

  • 文字 / 張煥鵬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用舞蹈創作呈現部落處境

太魯閣族藝術家瓦旦.督喜,曾是「原舞者」舞團的舞者和團長,目前擔任「TAI 身體劇場」藝術總監。他以原住民族的處境為創作靈感,藉由舞蹈重新認識自我,同時也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悟和反思。

瓦旦.督喜Watan Tusi

失敗沒有關係,從錯誤中學習,是很好的人生經驗。

  • 瓦旦.督喜
  • 族別:太魯閣族
  • 出生地:花蓮立山部落

瓦旦.督喜在2012 年創立「TAI 身體劇場」,他帶領來自太魯閣族、排灣族、卑南族等各族青年,探索全新的身體語彙;更自創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腳譜」,透過觀察與身體實踐,嘗試為原住民族樂舞找到更多新的可能。他與法國音樂家羅蘭.奧澤(Roland Auzet)共同創作的《尋.山裡的祖居所》, 獲得2018 年Pulima 藝術獎首獎。

在花蓮縣卓溪鄉立山部落出生的瓦旦.督喜,小時候跟著祖父母在部落生活。童年最深刻的記憶,便是祖父母的作息時間。他說,祖父母每天忙完農活下山後,吃過晚飯就去睡覺。到了凌晨兩點多,祖父母起床之後,便開始整理農具和織布。祖母織布時會發出砰砰的聲響,就像是瓦旦.督喜的起床號。起床之後,他便乖乖地寫作業,功課完成之後,就去找鄰居小朋友玩捉迷藏。

2012 年瓦旦.督喜創立 「TAI 身體劇場」,帶領來自太魯閣族、排灣族、 卑南族等各族青年,探索全新的身體語彙。圖片提供:瓦旦.督喜


用創作傳遞原住民族之美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瓦旦.督喜移居到臺北,就此離開部落。剛到臺北的時候,同學們異樣的眼光,讓他難以適應,因此很討厭上學。「後來我努力念書,無論是課業或運動比賽,都拿到很好的成績。」瓦旦.督喜開始參加校內的詩歌朗誦、毽球、書法、扯鈴等各種社團,而且都有很優異的表現。漸漸地,愈來愈多同學喜歡和他互動,到了五、六年級的時候,還被同學推舉擔任班長。瓦旦.督喜開始適應城市生活,而且很喜歡上學。

「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詩人。」瓦旦.督喜說,因為漢名姓蘇,年少時期誤以為自己是蘇東坡的後代。一直到了高中之後,學校老師推薦他參加族語演講比賽,才開始意識到本身具有原住民族身分,並且認真地思考自己來自何處?高中時期,瓦旦.督喜因為「原舞者」的演出受到啟發,之後更參加原舞者的徵選,成為團員。在參與製作樂舞以及演出的過程中,對於原住民族有了更多的認識。「我很喜歡創作。」約莫十年前,瓦旦.督喜離開原舞者之後,尚未決定未來要走哪一條路時,這段時間有人委託他負責舞劇創作,創作的過程讓瓦旦.督喜找到人生方向,更加堅定要透過舞蹈與藝術,傳遞豐富且多元的原住民族之美。

因為有夢想 所以從不輕言放棄

「除了傳統祭儀和觀光化的表演之外,原住民族的樂舞有沒有另一種可能?」瓦旦.督喜花了很長的時間進行田野調查,他從部落老人家務農和織布的身影,以及探訪不同部落的樂舞,找到很多創作靈感以及新的身體語彙。「TAI 身體劇場」創立初期,因為沒有固定的練習場地,瓦旦.督喜帶著團員們在操場、停車場等空地排練。煮飯時為了省菜錢,大夥兒還曾經去野外採摘野菜。一直到了2015 年, 舞團才租下一間鐵皮屋作為排練場地。「透過創作的方式,在舞臺上呈現原住民族和部落現在遇到的處境,是每一位團員共同的夢想。」雖然一路走來很辛苦,但是瓦旦.督喜卻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

「TAI身體劇場」的團員,在舞臺上透過表演呈現原住民族和部落遇到的處境。圖片提供:瓦旦.督喜


「人的心,要像溪流上流般清澈透明, 而且不斷地往前。」瓦旦.督喜謹記著父親說過的話,這亦是他遇到挫折也不輕言放棄的重要信念。河流最終會流入海洋,當溪流碰到石頭後自然就會分開,但是最終都會匯入大海。瓦旦.督喜的父親告訴他:「做一件事情之前,無法預期會有好的結果或壞的結果,也不一定會有回報。抱著良善的心去做就對了,萬一做錯了更好,因為從錯誤中學習,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歷程。」每當遇到低潮或挫折的時候,瓦旦.督喜就會想起父親說過的話,他也經常分享父親充滿人生智慧的話語。

土地和部落文化是創作養分

「來自原住民族土地和部落的歷史以及優美的文化,都是創作養分和靈感來源。」瓦旦.督喜表示,原住民族有許多傳統文化和事物,已經支離破碎了,他不確定能夠拾起多少,但是那些破碎的記憶和珍貴的文化片段,都是他的創作來源。瓦旦.督喜試著從時間長河中,撿拾零星、破碎的片段,慢慢地拼湊關於原住民族的語言、文化等面貌,將它們轉化為創作來源,再用當代視野重新詮釋。

「不要給自己貼上標籤。」瓦旦.督喜表示,許多人對於原住民族的印象就是很會唱歌和跳舞,事實上,原住民族除了歌舞之外,還有許多很美麗的事物。他鼓勵年輕朋友,多去認識自己的部落文化,雖然有些資訊很零碎,不妨先從家中長輩口中獲得各種和部落有關的點滴,花時間慢慢地蒐集和發掘屬於自己族群的文化和歷史脈絡,進而找到自我身分認同。

「TAI身體劇場」的演出作品《織布》。圖片提供:瓦旦.督喜

追蹤我

※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4
※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