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人類學家文思理(Sidney Mintz)曾如此描述茶對英國的影響:「英國工人喝下第一杯加了糖的熱茶,那一刻是史上重大的里程碑,因為此舉預示了整個社會的變遷,是經濟與社會層面上的徹底改變。」(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人類學家文思理(Sidney Mintz)曾如此描述茶對英國的影響:「英國工人喝下第一杯加了糖的熱茶,那一刻是史上重大的里程碑,因為此舉預示了整個社會的變遷,是經濟與社會層面上的徹底改變。」(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英國史上最戲劇化的消費革命,「茶」如何改變工作型態、女性地位、加速工業革命發展?

2024/03/27

LINE分享 FB分享

茶,是除了水之外全球消耗量最大的飲品。這個每日需求高達10億杯的產物,在2000年前還只有中國少數僧侶和東南亞部落居民在喝,有些甚至將茶葉拿來嚼食。它後來是如何、又為何可以征服這個世界?

在東方,茶代表的是一種精神修養,是儒、釋、道文化的重要媒介。中國茶道強調靜思、禮節,日本則發展出一套極富美學與哲理的藝術。西方世界裡的茶,則為他們創造巨大利潤,成了談判桌上的籌碼。這讓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有茶相伴左右:

❝ 1960年代,根據對英國伯明罕詹姆斯.布斯工廠工人的調查,每人日均飲用17杯(約5公升)濃茶才能維持操作織布機的專注力。滑鐵盧之役中,威靈頓公爵僅靠一壺熱茶,便憑藉 清醒的頭腦指揮英軍擊敗拿破崙。就連鴉片戰爭也間接與茶葉有關──英國為滿足茶葉內需、解決白銀不足的問題,便以成癮物質交換作為談判籌碼,甚至妄圖在印度做大規模種植取代中國貨源,實現帝國擴張⋯⋯ ❞

除了透過茶凝視歷史,它也在公共衛生和個人健康領域有所發揮。

❝ 茶含有多種抗菌成分,在中國唐朝時就被用來預防霍亂疫情。現代研究也表明,綠茶中的茶多酚能降低癌症、心臟病的風險。1923年《英國藥典》亦指出,茶裡 的咖啡因能促進腦部活動、提高感官訊號的解讀能力,讓思緒更清晰敏捷;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就發現,有喝茶的士兵,其反應比只喝咖啡者還要快⋯⋯ ❞

心靈滋潤更不在話下,只要用心沏茶、細細咀嚼,就能充分吸收茶中精華,達到精神上的提升。古人云:「茶有四味,其一苦、其二澀、其三甘、其四辛。」品出茶的層層風味,就是品出它的身心效益!

作者Alan Macfarlane自東喜馬拉雅山裡的茶園回憶,探索茶葉如何成為世上最受歡迎的飲料、瞭解茶樹如何被移植到各大洲,也重溫那些因採茶、製茶、販運從而 改變生活的男男女女的故事。加諸大量史料破譯茶產業轉動近代世界的關鍵密碼,本書不僅展現作者卓越的學術造詣與熱情,更成為研究茶文化或愛茶之人不可或缺的經典!

《綠金.茶葉文明史:從喜馬拉雅山、圖博、雲南到阿薩姆,穿梭帝國談判桌與茶農辛勤間,轉動現代工業、經貿發展與醫療應用齒輪的隱形推手》(圖片來源:積木文化提供)

《綠金.茶葉文明史:從喜馬拉雅山、圖博、雲南到阿薩姆,穿梭帝國談判桌與茶農辛勤間,轉動現代工業、經貿發展與醫療應用齒輪的隱形推手》(圖片來源:積木文化提供)

書名:綠金.茶葉文明史:從喜馬拉雅山、圖博、雲南到阿薩姆,穿梭帝國談判桌與茶農辛勤間,轉動現代工業、經貿發展與醫療應用齒輪的隱形推手
作者:艾倫・麥法蘭(Alan Macfarlane)
譯者:楊佳蓉
出版社:積木文化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綠金.茶葉文明史:從喜馬拉雅山、圖博、雲南到阿薩姆,穿梭帝國談判桌與茶農辛勤間,轉動現代工業、經貿發展與醫療應用齒輪的隱形推手》,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喝茶改變了工作型態、女性地位、藝術美學的本質,甚至有可能影響民族性。如同日本和中國,雖然茶葉在這兩個國度因文化歷史差異而有完全不同的效應,但它的崛起扭轉了許多人的生命。「茶是充滿儀式性的飲料,恰如季風帶來的大量雨水。它既讓人平靜,又刺激神思、促進話題、放鬆心情⋯⋯」法國當代作家巴斯卡・卜律克涅(Pascal Bruckner)寫道:「靈感與傳統在透明的水汽中緩緩泡開。」它改變了社會的基調。法國評論家紀堯姆・雷納爾(Guillaume Raynal)在1715年表示,茶的嶄新風潮或許帶來些許不便,但不能否認「它幫助全國人民擺脫酒精的力量超越了最嚴苛的法令、基督教倡議者的長篇大論,或是最高尚的道德說教。」

雖說喝茶的方式是社會階級差異的象徵之一,但透過某些細微的跡象可以發現,它同時也遮蓋了某些「隱藏的階級傷痕」。像是寒暄時聊起天氣,這是英國各個階級的統一話題,因此或許能把茶歸為和睦的關鍵。《茶的故事》(The Tea Story)作者詹姆士・莫里斯・史考特(James Maurice Scott)寫道:「它不分階級,屬於每一戶人家。它是款待之心的表徵,無論富人對窮人、窮人對富人,雙方平等且不會感到哪裡奇怪。」

茶對中國和日本陶瓷器影響深遠,人盡皆知。這兩個國家的陶瓷產業為了供應飲茶者的需求,質與量兩方面都毫不含糊。喝茶對歐洲陶瓷的影響幾乎同樣劇烈。

即使把眼光聚焦在英國,姑且不論18世紀中期德意志的製陶技術,依舊能找出茶的重大影響。部分原因是隨著茶葉搭船送達的中國陶瓷器。茶葉太輕了,商船需要其他的貨物來壓艙,於是選上了沉重又在歐洲有市場的陶瓷器。這些器皿的數量令人吃驚。在《改變的種子》(Seeds of Change,1985年出版)一書中,作者亨利・哈布豪斯(Henry Hobhouse)估測在18世紀前半,每年平均有500萬件陶瓷器從中國輸入歐洲。1684到1791年間,他統計約有2億1500萬件中國陶瓷器運至歐洲。18世紀英國人使用的茶具,品質可說是空前絕後。

※延伸閱讀:從馬可波羅帶回的東方瓷器,到劃時代骨瓷、乳白陶:300年前開啟的西洋餐瓷歷史

另一波衝擊直接針對英國本土的陶瓷器產業。喝茶創造出可觀的消費需求,而最合適的茶具材質就是陶瓷。在土耳其用的是玻璃,錫杯也算堪用,然而銅、錫、琺瑯、玻璃等材質其實都不適合熱飲。喝茶風氣更上一層樓且需要更複雜的茶具,所以他們往原本簡約優雅的中國和日本茶杯上添加許多配件。中國人跟日本人的茶杯沒有握把,而當時英國人已習慣有握把的玻璃杯跟其他器皿,希望熱騰騰的茶水能裝在這樣的器皿中。中國人基本上是用茶碗泡茶(拿個小碟子蓋在上頭,將茶水倒進小杯子裡喝),也有能從壺嘴倒茶的中式茶壺。英國人要往茶裡加糖加奶,自然需要替客人準備茶匙,再加上放茶匙的碟子。糖罐跟牛奶壺跟茶壺成套登場,銀匠跟陶瓷工也要面對嶄新的市場。透過喝茶的儀式,主人還能展現顯赫財富與品味,塑造自己的名聲。

除此之外,還得要打造裝茶葉的罐子、適合茶會的桌子、盛裝配餅乾和蛋糕的盤子,以及布置或高雅或舒適空間的椅子、屏風、壁爐等。因此,18世紀前期的消費需求突飛猛進,許多工匠、各色店舖、品茶師與拍賣商應運而生。

茶成為英國18世紀極為重要的工業產品——陶瓷——的脊樑。約書亞・威治伍德 (Josiah Wedgwood)便是最著名案例。他的事業核心是茶具,致力於高檔古典的設計與色彩且相對便宜,廣受中產階級歡迎。從1672年開始,茶具的製作技術經歷重大變革,工匠業者測試各種形狀、素材、花色。普爾(Poole)、伍斯特(Worcester)、斯波德(Spode)、切爾西(Chelsea)⋯⋯數不盡的公司證實了製作茶具是一門賺錢生意。許多技術在這段時期誕生,精緻的手工產品進入大量製造的時代。英國獲得了嶄新的產業,最後甚至沒有必要從中國輸入陶瓷器,使其價格跌到谷底。

喝茶成為重要社交活動,英國人的生活作息與用餐習慣也隨之改變。中上階級的早餐從原本是有酒有肉的大餐,漸漸轉變成麵包、蛋糕、果醬搭配熱飲(通常是茶)的輕食。午餐到上床睡覺之間的漫長空檔原本有一頓比較早享用的正餐,現在能把「晚餐」往後調整到晚間7、8點,因為有下午4、5點的午茶墊胃(配茶的麵包、蛋糕、餅乾幾乎算得上一餐)。

這一切對上流階級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勞工階層間發展出不太一樣的模式。筋疲力盡的工人,在礦坑或工廠值班到傍晚5、6點,他們會想趕快吃點東西,然後放鬆休息。當時產生了喝晚茶(high tea)的習慣,特別是在英格蘭北部以及蘇格蘭南部的工廠和礦坑。工人拿大杯子喝茶,配上麵包、少許蔬菜、起司,偶爾吃得到肉;這讓他們免於崩潰,能稍微恢復精力、面對明天的勞動。茶是中產階級的社交必需品,然而對18世紀後半以及19世紀的眾多勞工階級家庭來說,它是生活救星:即使茶葉再怎麼便宜,也會占去飲食開銷的一半。他們並非像社論說的那樣揮霍或愚蠢,而是因為艱辛的經驗告訴他們,只有茶能讓生活稍微沒那麼難耐。

在英國路邊的餐車攤販,吃鹹食喝茶的英國人。(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在英國路邊的餐車攤販,吃鹹食喝茶的英國人。(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茶與勞工階級間的密切關係或許也是嗜茶背後的因素之一,這點在大英帝國的某些區域也相當明顯。多年來,亞洲以外最大宗的茶葉消費國家並非英國,而是澳洲。大批英國勞工階級移民者將他們對茶的依戀帶到這塊土地上。

大約在1650年後的100年間,名為消費革命的現象為工業革命鋪路,甚至加速了工業革命的發展。假如沒有市場,根本沒必要研發大量製造平價商品的技術,特別是服飾和陶瓷器。商品需要市場,要把東西賣出去就得培養消費者的品味與市場區別,以及更重要的——欲望。消費行為急遽增加,連帶提升了工業產品產量。

要擴大市場需求,就必須大幅改變商業組織的性質與通訊手法。商家憑著累積數百年的零售經驗與技巧,創造出嶄新的生意手段或將其提升到極致,包括廣告、倉儲、包裝與物流。茶扮演諸多角色,其中之一便是打造全新消費世界的實驗載體。要說茶是消費革命的焦點也不為過。17世紀的英國人,不需要新的銷售方式來告訴他們要如何選擇啤酒、麵包或毛料衣物,他們早就對這些商品的性質瞭若指掌。茶葉就不一樣了,要說服社會大眾接受這個來自異國的陌生葉——黑漆漆的看起來像沙土,還要用熱水泡開——就跟咖啡或菸草之類的新商品一樣,需要特殊手段。

首先要打廣告說明這項商品是什麼,以及購買這項商品為何是明智之選。據說, 1658年《水星政治報》(Mercurius Politicus)那則「倫敦報紙上的第一個商業廣告」就是茶。此後,針對茶的廣告宣傳從未間斷,直至今日公司行號依舊在電視和網際網路上誘哄人們買茶。東印度公司以及幾間大型公司的財力與權勢,是強大的推力。

接著是零售業。18世紀早期,專門買賣茶葉的雜貨鋪自稱「茶鋪」,好跟其他雜貨商家做出區別。他們開設專賣店,預先把茶葉裝進吸引人的紙盒或紙袋販售,而非在現場將散裝茶葉裝袋秤重。許多大型零售企業就是從賣茶葉起家,18世紀早期的立頓就是知名的例子。過了150年,另一個零售業龍頭特易購(Tesco)同樣靠著茶葉發跡。

茶得在既定市場中替自己打造出嶄新的銷售管道,恰巧這個國家正經歷著繼農業出現後規模最大的轉型。這個星球上的人類從農業轉向工業、人口從鄉村往城市移動,茶也在此時成為全世界最受喜愛的飲料。因此,茶可以替其他商品立下銷售模式的典範。1650年間還乏人問津的飲料,卻在短短幾個世代內風靡全國,這是英國史上最戲劇化的消費革命。

如同茶對中國和日本的影響,它也大大改變了英國。「過去100年間,找不到其他事物能像茶一樣,在英國引發如此龐大的變革、扭轉全國人民的生活習慣。」曾任香港總督的漢學家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在19世紀中期如此寫道。 世界史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與君主制國家,伴隨著這個翻天覆地的改變而誕生。人類學家文思理(Sidney Mintz)這樣描述:「英國工人喝下第一杯加了糖的熱茶,那一刻是史上重大的里程碑,因為此舉預示了整個社會的變遷,是經濟與社會層面上的徹底改變。」茶改變了一切。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