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沉船倒在海底,每艘姿態各異,視覺上無比震撼。(圖片來源: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沉船倒在海底,每艘姿態各異,視覺上無比震撼。(圖片來源: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費時超過一年潛入8艘沉船,《沈睡的水下巨人》揭露台灣海洋的美與傷害

2024/04/07

LINE分享 FB分享

台灣周圍海域海面下,有一座座水下考古博物館。台灣海峽季風強勁,從古迄今許多漁船、商船及戰艦,及大量歷史文物,因船難都沉於水底,據悉約有400百艘沉船,其中又以台灣海峽沉船數量最多,眾多沉船也成為海洋生態考察的重要據點。

台灣周邊海域最有名的沉船,位於36公尺深的蘭嶼八代灣。即使深度超過30公尺,蘭嶼的海仍因黑潮流經,顯現出極為透徹到近乎藍寶石般的顏色。然而去年10月,小犬颱風來襲,八代灣沉船因為巨浪遭受毀損,珊瑚剝落、鐵片裸露。一艘用數十載緩慢讓珊瑚附著的大型鋼鐵魚礁,就此在海裡崩解。

「用沉船看海洋,其實是一個警訊。」潛水多年的節目製作人李景白費時超過一年,以台灣各海域沉船為軸心,拍攝節目《沈睡的水下巨人》。他與主持人王陽明戴上潛水全面罩,直接於海底收音,用對話方式帶領鏡頭探究蘭嶼八代灣、綠島綏陽艦、小琉球鎮海艦、澎湖凌雲艦和二戰飛機、宜蘭萬安艦、屏東中正艦和中榮艦等8艘沉船。

費時超過一年,多次入水拍攝,方能完成節目錄製。(圖片來源: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費時超過一年,多次入水拍攝,方能完成節目錄製。(圖片來源: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每艘船生態各異,唯有困難是相同的。王陽明至少用上20支氣瓶,李景白約花100支氣瓶。光拍攝單艘沉船,兩人就耗時超過50小時於水下。「攝影師是水下空拍機,上下左右漂浮移動進行拍攝。」李景白分享,與一般地面上主持不同,主持人也得透過控制呼吸,找到水中平衡並穩定身體,方能面對鏡頭說話。

王陽明笑說,海底拍攝困難不只技術上而已,時常海面晴空萬里,一下子水底泥沙就覆蓋船體,用掉幾支氣瓶的時間卻毫無所獲。在水下拍攝龐大有目標的主體,除了靠天、憑運氣之外,還要有強大的意志力,費時耗力,方能記錄下台灣海洋生態面貌。

經過數十載,珊瑚沿著船型生長,自然成為生態系統。(圖片來源: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經過數十載,珊瑚沿著船型生長,自然成為生態系統。(圖片來源: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沉船是海中生態指標,反映周邊海域狀況

「沉船是海中生態的指標,入海多年的船會成為天然魚礁,但這麼大型的魚礁如果生態狀態不好,就足以反映周邊海域的狀況。」李景白說。環視台灣周邊沉船,生態系統均遭劇烈破壞,讓熱愛海洋的兩人心痛,希望用影像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海洋如今景況。

李景白回憶,在台灣潛水的第一艘沉船,就是蘭嶼八代灣沉船。八代灣沉船船尾有大型海扇(編按:多種類的珊瑚群體組成扇形、鞭形或枝狀的軟珊瑚,造型如扇),是許多潛水行家必訪潛點。八代灣30年前魚群種類極多,水中色彩豐富,曾被視為「台灣最美沉船」。「聽說以前沉船甲板上爬滿龍蝦,但現在一隻都不剩,其實很不健康。」拍攝畫面中仍可見魚群,然而現場細看卻可以發現魚種單一、經濟價值魚種少,具體也反映出在海洋世界裡,「人擇」影響生態的劇烈。

這些大型遺骸,在沒入海底多年後,成為巨型的半人工魚礁,成為認識海洋生態的鏡子。(圖片來源: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這些大型遺骸,在沒入海底多年後,成為巨型的半人工魚礁,成為認識海洋生態的鏡子。(圖片來源:公視《沈睡的水下巨人》提供)

位在宜蘭石城外海的萬安艦,因為地域陽光較少,黑角珊瑚生長茂密,「上萬隻黃雞魚把整艘船包起來,其他還看見兩隻石斑,一些小魚。」李景白細數看見的幾種魚,有魚種表示海洋仍有生產力,但大魚不見,也是大量捕撈的下場。

「在澎湖下水,意外因為海流遇到一艘古沉船,3隻超大的大理石魟魚從我頭上飛過去。」王陽明回憶,環島探訪沉船,意外在澎湖七美的外海遇見未經史料記載的古沉船,海中也能見大型魚種。原來台灣周邊海洋生態要豐富,得先遠離人。

如今許多人以潛水方式認識沉船,這些海底巨大的大型遺骸,在沒入海底多年後,成為巨型的半人工魚礁。沉船周圍的珊瑚附著程度、魚群種類數量,成為認識海洋生態的鏡子,審視台灣海洋的傷害與缺憾。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