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泉水本身清澈透明,但因地質與水折射,而形成藍寶石色澤。(攝影/郭涵羚)
泉水本身清澈透明,但因地質與水折射,而形成藍寶石色澤。(攝影/郭涵羚)

走訪台北寶藍色秘境,陽明山湧泉活古蹟內現飲天然礦泉水

2021/04/22

LINE分享 FB分享

從陽明山愛富三街登山口,穿過綠竹林,一道不鏽鋼門的招牌寫著八個紅色大字:「水源禁地禁止進入」,台北自來水事業處發展中心主任朱聖心熟練的掏出鑰匙,轉開鎖頭,我們一行人悄悄進入,尋找傳說中的「藍寶石泉」……。

機會超難得,今天這處秘境全被我們包場。由於地處水源禁地,過去只在天母水道祭一年開放3小時,如今自來水事業處發展中心打開禁地。基於保護水質,多集中在週末開放,每場次上限40人。

秘境之旅經過重重關卡,總共打開四道大門。(攝影/郭涵羚)

秘境之旅經過重重關卡,總共打開四道大門。(攝影/郭涵羚)

1925年,原有台北水道已無法因應日漸擴增的人口,日本人開始進行第二次擴張工事,發現這座位於北投紗帽山南麓神秘的天然湧泉,帶有藍寶石般光澤。選定大屯山做為水源,建設草山水道,1932年完工。2004年,正式登錄為台北市定古蹟。

「這是座活古蹟,現在還在送水。」朱聖心說。藍寶石泉屬第三水源取水井,日出水量約8000至1萬2000噸,以重力流方式經拱形水管橋、導水暗渠、高壓鋼管等,送經山下三角埔配水池、天母高地配水管,進入天母地區配水系統,供居民使用。

從絕佳角度仰望水管橋,水源禁地保持大自然最原始面貌。(攝影/郭涵羚)

從絕佳角度仰望水管橋,水源禁地保持大自然最原始面貌。(攝影/郭涵羚)

走上水管橋,綠意盎然。它不像天母古道,黑色大水管觸目可見,這裡的水管被藏在橋裡,為防止硫磺腐蝕鋼管,包覆於內。水管分成兩路,一路源於第一取水井,一路來自藍寶石泉。橋旁的無名瀑布,從磺溪上游流下,含有硫化物把岩石鏽染成一片銅黃色,頗為有趣。

一座刻著「湧泉臺」字樣的岩壁,就在水管橋盡頭。距離珍貴的藍寶石泉,只剩幾步之遙。朱聖心又掏出鑰匙,打開鑲在岩壁裡的鐵門。門一開,藍寶石泉水波光明淨,靜靜發出寶藍色閃亮光澤。

我們盯著藍寶石泉半晌,難以想像台北竟藏有如此湧泉。岩層屬於紫蘇角閃安山岩,帶有黃與綠色,泉水流經岩層,折射成藍色。不須靠運氣,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如此色澤,不過據說早晨會比傍晚更趨近藍寶石顏色。 

「這是世上稀有火山礦泉水,不輸國外進口天然礦泉水。」朱聖心解釋,九寨溝有類似地質,但酸鹼度(pH值)偏高,無法飲用。對比某國外礦泉水品牌屬沉積岩礦泉水,藍寶石泉來自剛硬不易風化的火成岩,含有鈣、納、鉀、鎂、鐵、鍶、鋇與鋅等多種礦物質,種類多元。

旅客可以自備水瓶,藍寶石泉無限暢飲。(攝影/郭涵羚)

旅客可以自備水瓶,藍寶石泉無限暢飲。(攝影/郭涵羚)

難怪歐洲人流傳一說法:「火山礦泉是上帝的恩賜。」泉水已經由礦石天然過濾,符合礦泉水標準,可直接飲用。試著一飲而盡,泉水清涼而甘醇。下山時,我們每個人的背包,都裝滿一壺藍寶石泉。

除了藍寶石泉,台北自來水園區還藏有另一處不輕易開放的秘境,在「打開台北」活動,奪得10大熱門空間票選冠軍。它是觀音山蓄水池,一座長55、寬30、深5公尺的地下水宮殿。

為了導覽鋪設的木棧道圍繞著導流牆,觀音山蓄水池的對稱性極美。(攝影/郭涵羚)

為了導覽鋪設的木棧道圍繞著導流牆,觀音山蓄水池的對稱性極美。(攝影/郭涵羚)

19世紀末,日本統治台灣,為改善衛生狀況,抑制傳染病盛行,開始規畫自來水系統。1907年,總督府採用英籍衛生工程顧問威廉.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的調查建議,在觀音山腳下的新店溪畔設置取水口,取水至觀音山麓淨水廠處理,再由抽水機送至蓄水池,經重力流配送至台北城區、大稻埕與艋岬一帶,一天出水約有2萬噸。

儘管如今不再提供民生用水,這裡仍為台北市自來水的起點,充滿歷史印記。我們繼續打開禁地、追水源,順著登山步道,抵達觀音山蓄水池。草坪四個角落出現通氣罐,連接蓄水池頂部,當時一共有60個。朱聖心解釋,空氣螺旋進入通氣罐,將內部空氣擠出,確保流通新鮮空氣。

終於,踏入神秘的地下水宮殿。如今已無水,水波燈投射牆面,影子波光粼粼。希臘柱、新古典主義建築呈現對稱。五道引水流動的導流牆,隔出總共約120公尺的路徑。只是座蓄水池,過往停留在此的不是人,而是水,整座空間卻華麗極了。

「這是把美學放入工程基礎設施,」朱聖心說,「設計細節全在水下,當初無法輕易窺見,但設計者可能知道我們今日會到訪。」就連夏姿.陳(Shiatzy Chen)三月遠距連線巴黎時裝週,也在此發表2021年秋冬系列。

沿著階梯來到底部,抬頭隱約可見天花板模糊字跡。原來是日本左官(編按:泥水匠)櫻井泰吉用手指或樹枝,在池頂留下自己姓名和日本家鄉地址,日期是明治42年(1909年)4月18日。這個顯然違反規定的「到此一遊」隱藏超過百年,直至去年在工作人員探勘時才被發現。

泥水匠的字跡位於蓄水池頂部,復刻版可以看清字樣。(攝影/郭涵羚)

泥水匠的字跡位於蓄水池頂部,復刻版可以看清字樣。(攝影/郭涵羚)

牆面幾處斑駁,是因蓄水池無水後,表層因失去壓力,產生解壓節理,露出混凝土、水泥,甚至鋼筋。自來水事業區發展中心倒也不粉刷,留下時光的痕跡。

這趟水資源巡禮,徹底打開我對於水源的想像,思索每天日常用水究竟從何而來,背後其實累積眾人智慧。何必去遠方?原來秘境離我們如此近。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