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長征三大洲 找到自我平衡

科技男的單車大冒險

2016/12/08

  • 文字 / Ted Yang
  • 攝影 / 韓承燁(人物)
  • 圖片提供 / 張修維
LINE分享 FB分享

採訪末了問起張修維,歷經二年,獨自一人騎著自行車,足跡橫跨三大洲,總距離兩萬五千公里(編按:約等於環島台灣一千公里二十五次)的旅程,究竟改變了他什麼?他頭一撇,思索片刻後緩緩的說:「我想『觀自在』這佛家用語,應該最能表達此刻我的心境。永遠真誠,善待自己也善待別人。」什麼是「觀自在」?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按星雲法師的解釋:只要你能觀照自己、認識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這,太難。即便明白,但要做到卻大不易。不過,那是後話。現在該回溯的是這兩年內,他究竟經歷過些什麼?

二○一五年七月,張修維完成這趟旅程回到台灣。相隔一年,旅程全紀錄《一○八二萬次轉動》新書面世。書內的他,總是一人騎著單車,以詼諧口吻描述在當地的所見所聞,分享行遍世界、與不同國家居民交流後的感觸與反思。

好奇著,原本在積體電路(IC)設計龍頭公司聯發科擔任業務,為何要離開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毅然決然投入萬分冒險的環球自行車旅行?

唯一一張出發前就決定一定得拍的照片,騎車跨越Abby Road斑馬線。


物質滿足不了冒險欲

原來,交通大學資工所畢業後,張修維曾到澳洲CVA(Conservation Volunteer Australia)擔任保育志工、打工度假二個月,徹底打開了他的視野。在那裡,見到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為了環境保育做出種種努力,讓他覺得身為人,其實有更多可能性。而此前未曾踏出國門,自認英文很差的他,當初原只是硬著頭皮去申請,未料竟為日後獨自跨越三大洲的探險之旅埋下了關鍵啟蒙。

爾後,進入高科技產業,首間服務的公司是華碩電腦,張修維自願申請海外工作,順利進入亞太區業務部,派駐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兩年後,轉戰聯發科,駐點中國深圳擔任IC業務,一待就是四年。

最初離鄉背井,是想體會台灣以外不同的生活與文化,但六年下來,日復一日辛勤工作、制式的生活形態讓他不免思考,人生就要這樣過下去嗎?沒錯,待遇很好、獎金也豐厚,物質生活算優渥,但精神生活卻貧瘠得不像話,思考力與體力都不復以往,對於未來的想像也越發模糊、迷惘。

儘管派駐中國的四年,常常趁出差之便,假日往各省分遊歷,走過十多個省,五岳登了三岳,世界遺產看過一半以上,過往地理課本上的景象躍然眼前,那種震撼難以用筆墨形容。漸漸的,當初在澳洲的生活片段越來越清晰,勾起那時曾立下環遊世界宏願的記憶。提出辭呈後,由於交接需要時間,半年裡張修維一面做旅行計畫,一面進行體能訓練與裝備整備,生活倒也充實。

不得不承認,旅行前,他心中充滿擔憂,尤其是人身安全。然而經過這二萬五千公里的路程後,他發現,早前的自我設限都是多餘,除了在肯亞遇過一次危險與自行車損壞之外,九九.九%的人都很良善,給他許多鼓勵與幫助。

至於那○.一%的壞人,至今仍餘悸猶存的張修維說:「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長、最危險的一段路!」

行經小雪山途中的一個藏族老夫婦的小帳篷,多虧了他們,才能度過一夜的大雪。


坦桑尼亞西邊一個叫作Sumbawanga小鎮裡的孤兒院。


雲南小中甸路旁的麵店,和車友休息吃飯。


旅途中認識的德國友人Lukas和好心的土耳其路人。


新疆喀什的老人,孤獨的坐在門前。


探訪納米比亞的辛巴(Himba)部落,族人至今仍維持著傳統生活方式。

暗夜誤闖非洲「陰屍路」

在離開衣索比亞進入肯亞時,與張修維結伴而行的,還有一名來自南非的友人尼爾。起初,兩人決定以距離約四十公里的瓦拉貝小鎮做為當日終點,抵達時已是下午四點多。由於體力尚可,決定往下個據點荷賽那繼續挺進。

但六十公里遠的路程,估計當夜無法抵達,於是打算騎兩小時後,再一邊找投宿地點。誰知道,騎了三十公里後,始終沒見任何一處可投宿或紮營的地方,加上肯亞地形上下起伏坡多,當日已騎近百公里的兩人,早已筋疲力竭。

天色越來越暗。不知怎麼的,沿路的鄉民情緒也越來越高漲。兩個異鄉人沿途被指著咒罵,甚至還作勢想撲上來。騎單車最刺激但也最可怕的,就是肉身在外,不比開車有個鐵皮能保護。「記得有個男童拿著一把圓鍬,不由分說朝我打過來,還好驚險閃過。」抵達下個村子後才知道:原來最近的旅館,在荷賽那!

再也騎不動的兩人,決定找地方野營。天色全黑了,路上全沒路燈,沿路的鄉民個個像著了魔似的,不斷對他倆叫囂;曠野裡,喊叫聲此起彼落,看不見、也分不清聲音打哪兒來?距離有多遠?「當時感覺就好像是影集《陰屍路》場景中,隨時可能被生吞活剝。加上體能已瀕極限,內心又恐懼萬分,感覺隨時會崩潰」。後來兩人決定冒死一搏,由尼爾直接站到路中央攔車,懇求司機大發慈悲載他們一程,才結束這段僅十五公里,卻畢生難忘的驚險旅程。

人生如騎車要不斷前進

但除了驚險,更多的其實是感動。身為披頭四(Beatles)鐵粉的張修維,行前早計畫好一定要騎到倫敦艾比路(Abbey Road),那是歌迷畢生必訪的朝聖地。一九六九年發行《Abbey Road》專輯,封面場景就是在此拍攝,這也是披頭四解散前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象徵著一個自由時代的更迭。他特別騎車到此,學著拍了張穿越斑馬線的照片。行經艾比路錄音室(Abbey road studio)外忽然想彈吉他,不自覺的彈唱起〈Imagine〉時,想到披頭四為人類祈求生而烏托邦的使命與形象,從此就只能留在記憶的最深處……,止不住的淚水,滾滾滑落他的臉頰。

坦白說,一路上騎車耗費體力之鉅,常常出乎他的意料;加上突發狀況難以預測,肌肉受傷是家常便飯,除了體能受到極限考驗外,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大,途中難免想放棄,但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成為張修維那時奮力向前的動力:「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 (人生,就像騎自行車,只有不斷往前進,才能保持平衡。)」
讓他有動力繼續往前的,也有來自於旅途中所遇到的人:驢友 (編按:旅友諧音驢友,是對戶外運動與自助旅行愛好者的稱呼,也是愛好者自稱或尊稱對方的一個名詞)、餐廳廚師、青年旅社的老闆、來自台灣的中餐館老闆娘……許多人至今還保持聯繫,彼此關心生活近況、加油打氣,這些相聚的緣分都讓張修維十分珍惜與感恩。

歷經二年旅程,張修維開發了結合社群、地圖與旅遊分享等的App,就是希望也讓更多的人透過旅行,看見台灣的美好,藉著它,或許可以讓張修維的夢想成真!

騎著車,到比利時布魯日贊德廣場的「騎腳踏車的人」雕像前留影,別有一番趣味。


爬上雲南標高4,708公尺的無名雪山,路上看到的犛牛。


喀什街上的囊餅,令人意外的非常美味。


爬上巴黎聖母院樓頂,遠眺巴黎鐵塔。


雄偉的阿布辛貝神殿(Abu Simbel),是來到埃及的最後一站。


小檔案_張修維

現職:GOaWAY App的擁有者與開發人員
學歷: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
經歷:著有《1082萬次轉動》
生活成績單:陸續花了2年時間以鐵馬為交通工具,完成中國、歐洲與非洲的旅行壯舉,現在積極投入GOaWAY App的開發與測試工作,希望讓全世界都能看到台灣的美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