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Perspective

1月總統選舉,從大選勝出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與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召開國際記者會。(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1月總統選舉,從大選勝出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與副總統候選人蕭美琴,召開國際記者會。(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陳麗卿專欄〉如何面對「不能答」的問題?

2024/03/31

LINE分享 FB分享

你曾經當眾被問過「不能答」的敏感問題嗎?

所謂不能答、很難答的敏感問題,不只會出現在媒體訪問、談判桌、會議室,也可能出現在飯桌、酒局與生活中。提問者可能是你的競爭者,刻意在重要人士前問你問題,等著看你如何應對;或許是盡職的記者,追根究柢本是他的工作;也可能是對手派來的刺客,期待你失控、失言,好拿來當成製作短影音的負面素材。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一個人職位越大、責任越重,遇到敏感問題時,就越需要考慮大局選擇最恰當的回答方式。從台灣總統大選中勝出的賴清德在勝選之夜國際記者會上的表現,就是一例。

當時彭博社記者提問:「當選後台海危機恐加劇,半導體等高科技先進產業將遭受更多風險,該如何減緩衝突帶來的風險?」準總統賴清德的回應是:「在全球智慧化的時代,半導體產業是非常關鍵的產業,台灣半導體產業固然是台灣的優勢,也是對世界的責任,當然也因為這也是世界共同的資產,因為半導體產業是全球分工才有辦法成就的產業,所以不僅僅台灣會珍惜,我們也希望中國跟國際社會都能夠一起來珍惜這個產業。」

你認為賴清德的答覆好嗎?或許有人會認為他答非所問,然而在我看來,他回答的方式是個不錯的策略。

就如美國前國務卿鮑爾的名言,「不是回答你被問到的問題,而是回答你想要回答的問題。」當你面對怎麼答都不對的敏感問題,與其直球對決,四兩撥千斤巧妙帶過更是好策略。畢竟直接回答有極高機率引火上身,答非所問的策略雖然會遭受質疑,但兩害相權取其輕,後者風險仍是相對少的。

用更有價值的新議題,取代原本的議題

2017年,蔡英文總統在國慶典禮致詞時,一陣強風把她的頭髮吹得凌亂,意外成為新聞焦點。當天我正好上媒體通告,主持人在現場節目中問我:「這樣是不是很難看?」

然而對於公眾人物的形象,我專注的一直是怎樣的形象策略對其目標有助益,而非對其外表加以議論。我思考的是:如何在不批評當事人的前提之下,用我的專業提供對他、對觀眾都有助益的見解。

當時我是這樣答的:「與其討論蔡總統的頭髮,我想觀眾朋友更想知道,自己要怎麼避免這樣的狀況?答案就是要為自己找出一個不怕亂的髮型⋯⋯。」接著,我繼續從專業的角度,與大家分享選擇職場髮型的方法。

比起在總統的髮型上面著墨,這樣的回答反而更有價值。其中的技巧就在於:用一個新的議題,來取代原本的議題。

不妨將此公式句型記下來:「與其談『原本的議題』,我想大家更關心的是『XX議題』(或:我更想談的是╱我想先釐清一個觀念)。」需要留意,你提出的新議題要更宏觀、更有價值,方能成功將大家的注意力轉移至新議題上。當新議題對大家的吸引力更強,原提問者通常也就不會繼續追問,畢竟繼續堅持,反而會顯示出雙方視野與氣度上的落差。

英特爾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曾說:「爛公司被危機打敗,好公司度過危機,偉大的公司藉助危機,變得更好。」對公司如此,對於個人也是。當你被問到敏感問題,其實就像迎面而來的逆風,只要看透其中關鍵並運用方法,就能不被逆風侵襲,反能順勢乘風而起。

有魅力,就能放大領導效能與影響力
解析更多領導者形象策略》https://bwnet.pse.is/3ywqgd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