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瑪蓋丹.石卡達法度唱出邵族之聲

聽聽邵族不同世代的故事

2021/06/03

  • 文字 / 撰文|張煥鵬 攝影|蘇威銘 圖片提供|瑪蓋丹Magaitan
LINE分享 FB分享

瑪蓋丹.石卡達法度(MagaitanLhkatafatu)用邵族語創作歌曲,像是訴說家鄉的故事一般,用音樂記錄邵族部落的點點滴滴,以及曾經美好的一段過往。

瑪蓋丹.石卡達法度來自邵族部落,他的家族曾在日月潭經營樂舞文化園區,為觀光客表演邵族獨特的樂舞。在部落出生、長大的瑪蓋丹.石卡達法度,生活中總有音樂和舞蹈相伴。耳濡目染下,他對音樂自然產生興趣,跟著阿公和阿嬤學習邵族的古調歌謠。愛唱歌也愛創作的他,2017年發行首張族語音樂創作專輯《美好的,怎麼了?》

瑪蓋丹Magaitan

來自日月潭旁的邵族創作人,邵族語言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極度危險」的世界瀕危語言之一。於是,從小生長於部落的瑪蓋丹,以這個最美的語言,創作出一首首敘述邵族人、事、物的歌曲。



寫一首關於部落的美好生活

「很久以前,部落位在日月潭的湖畔邊,夏日的清晨起床後,波光粼粼的湖面伴隨著陣陣花香傳來,那是屬於邵族部落的美好早晨。」瑪蓋丹.石卡達法度的阿公曾書寫過一段文字,記錄童年的部落景象。

瑪蓋丹.石卡達法度說,日月潭的水位升高以後,長滿水生植物的沼澤溼地早已消失,他從阿公的文字中看見昔日純粹且美好的部落,有感而發創作出〈美好的生活〉這首歌詞。「從以前到現在,部落隨著時間有不同的轉變,透過這首創作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邵族的語言和文化。」瑪蓋丹.石卡達法度以渾厚嗓音伴隨「杵音」的長聲響,訴說一段屬於邵族的故事。

瑪蓋丹用音樂記錄邵族部落的點滴生活。


音樂創作成為一種生活日常

瑪蓋丹.石卡達法度擅長以吉他創作,但是吉他卻不是他第一種學會的樂器。「口琴,是我最早認識的樂器。」瑪蓋丹.石卡達法度說,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他看見爸爸吹口琴也想學,爸爸覺得這樣不太衛生,就用米酒代替酒精把口琴清潔一番。因此,在瑪蓋丹.石卡達法度的兒時記憶裡,口琴是帶著酒味的一種樂器。

後來,瑪蓋丹看見叔叔和部落的大哥哥聚在一起彈吉他、唱歌,便在一旁拍拍手和跑跑腿。

國中畢業後,瑪蓋丹離開部落到臺中念五專,入學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加入吉他社,升上二年級的時候,琴藝精湛的他已經成為吉他社的社長;18歲那一年,他還獲得中國廣播公司舉辦的亞洲流行詞曲創作比賽冠軍。音樂創作已成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習慣。

瑪蓋丹從小看著叔叔和大哥哥聚在一起彈吉他、唱歌,「學會彈吉他」成為幼小心靈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藉著歌聲傳遞邵族文化

從小愛唱歌的瑪蓋丹,國中二年級開始嘗試創作,當時還不會彈奏吉他的他,用一臺小型答錄機錄下自己哼唱的曲調,作曲也作詞。學會吉他之後,他用吉他當作樂器持續族語創作,以音樂記錄生活周遭的人事物,30多年來創作不輟。

持續保持創作的瑪蓋丹表示,「有人說創作要盡量將它當日常來做,用母語創作,我希望創作和練琴這件事情是用比較像是日記的方式進行。」

《美好的,怎麼了?》是臺灣第一張以邵族語創作的當代民謠專輯,曾經獲得金音獎評審團獎。在這張專輯裡面也有用到邵語古謠,然後以新創手法呈現。

「也許有很多人聽不懂邵族語,無法了解我在唱些什麼?如果他因此而產生好奇心,開始想要去了解創作的背後故事,進而認識邵族的語言和文化以及現況,這正是我出版創作專輯的初衷。」瑪蓋丹說,如果讓年輕一輩的族人,在生活中可以使用到族語,語言就不會消失的那麼快,這就是這張專輯產生的初衷。讓我們這一代有新的歌可以傳唱、讓不同族群的朋友,能理解邵族的歷史與傳統祭典文化與守護土地的堅持,讓我們彼此欣賞與尊重。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1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