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聚焦一個主題 更勝走透透

台灣首位國際藝術拍賣官,欣賞博物館心得

2015/10/27

LINE分享 FB分享

▲郭倩如

▲郭倩如

法國的博物館很有自己的個性,不論大館小館,都很專門的鎖定某一段時期,或某一位名人,或某一個主題。像是較聚焦於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以印象派畫作蒐藏為主的大館,奧賽美術館;或是非常關注在特定藝術家的小館,如羅丹美術館、畢卡索美術館等,以及主題明確的中世紀美術館、原始藝術博物館。你可以在巴黎穿梭悠遊三、四千年之間,但每個館卻能讓人一踏進去,就投入在某一種特定的氛圍情境中不失焦。

最重要得先談的,當然還是羅浮宮。

羅浮宮之於品味,為什麼那麼重要?最主要是因為在拿破崙時期,拿破崙將原本是皇宮的羅浮宮,開放成博物館,讓所有人都能親近、享受這些過去只有皇室貴族才能欣賞得到的美好事物。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對平民開放為博物館的皇室空間。好的品味,也因此能在民間培養起來。這是法國文化中,透過開放博物館,來表達的一種很重要的態度。

那麼法國人是如何來親近、享受那被開放的羅浮宮呢?最主要和東方人最不一樣的態度,就是絕對不是抱著要學習、要有收穫的心情而來;而是「我想要享受」這樣輕鬆的想法。比如晚上有一點時間,可以和朋友約吃飯,也可以去看一場電影、一場秀,有時候大家會互相約好:那就一起去羅浮宮吧。抱著「逛了以後心情會很好」這樣的期待,而非做功課、做學問的負擔。

博物館辦展的出發點,往往是:我要如何吸引你來。而非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

這樣風氣中表現出來的展覽形式,便會令人更容易接觸:沒有大型的玻璃櫃擋著;再怎麼珍貴的畫,也可以臨摹、可以拍照;有許多可以坐著隨意瀏覽甚至聊天的座位。整體的氣氛輕鬆、愉快許多。

在這樣的氣氛下欣賞藝術,沒有踏進去一定要全部看完的壓力。實際上,法國人踏進博物館,所追求的是能投入一種氛圍,因此,或許今天到羅浮宮,只挑文藝復興時期三傑(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拉斐爾)的作品來看,或明天只看安格爾一人。

人很容易會因為鎖定這樣的主題,透過藝術品,回到某段特定的時代,像是十四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或路易十四時代。有時看得投入,逛著逛著,舉手投足都會像路易十四時代的人,漫步在那樣華麗優雅的時空裡,連耳朵旁都似乎響起了宮廷音樂一樣了。這就是法國人逛展覽與博物館的樂趣。

唯有割捨龐雜的、沒有主題或主題規模太大的參觀方式, 進入特定的幾位藝術家、特定的時代,整個陷入那樣的情境中,那些畫作才會真正觸動你,產生非知識性的、純粹的感動。這時候比較能了解畫作背後的文化意涵。

法國文化是很精緻,不能說得太白的,人與人之間交往是如此,畫作亦是如此,表達方式都很委婉、細膩。

▲凡爾賽宮.鏡廳

▲凡爾賽宮.鏡廳

例如法國畫家大衛(Jacque Louis David)的《拿破崙加冕約瑟芬圖》,並不是直接對拿破崙歌功頌德,表達他在戰爭中英勇的那一面。而是透過他自己親手為心愛的女子加冕,教皇,反而坐在後面,這樣的構圖去彰顯拿破崙「已經」是個王了,他不需要別人來給他王位,而是能將榮耀賜給愛人、理所當然的王。這幅畫細緻曲折的表達方式,實在是非常法國的。

法國博物館也常是貴族居所、皇室城堡等勝地,進博物館也可以體會並領略他們當年居住時的品味。秘訣是,一定要找到他們當時所居,最私人領域的那些場所。

比方說大家都會去凡爾賽宮,最多人去參觀的大廳、大皇宮。如果能走到象徵瑪麗‧安托瓦內特皇后私人品味、美感的小特里亞儂宮,就不同。這裡是路易十六賜給她,只有她自己與親近的親朋好友才能踏進的私人領域,就是可以讓她逃避眾人眼光、棲息的地。因此,這裡才是皇室品味真實的面貌。瑪麗最鍾愛的色彩,一種帶著奇特灰濛美感的綠色,以及她所發揚的法式繁複家具曲線,都要在這裡,才看得到。

又如她私人的歌劇院裡,那些金碧輝煌的亮色雕塑、裝飾,其實是用紙漿為底,形塑出她所想要的浮雕線條來,並非我們所想像那種皇室鋪張霸氣的味道,而是非常精緻、女性化的。這些細節,都很耐人尋味。來到這裡,才能真正懂得法式的美感和想法。

▲龐畢度中心

▲龐畢度中心

▲凡爾賽.小特里亞儂宮.歌劇院

▲凡爾賽.小特里亞儂宮.歌劇院

小檔案_品味專家/郭倩如

◆年齡:1970年生
◆學歷:法國國際高等藝術管理學院藝術企業行政碩士
◆經歷:法國德福奧拍賣鑑定公會新聞部、傳家拍賣公司總經理
◆現職:羅芙奧藝術集團總經理、羅芙奧拍賣總經理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