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五感兼具‧大膽享受

法國文化代表,分享法國音樂態度

2015/10/27

LINE分享 FB分享

▲巴黎歌劇院旁咖啡廳「中場休息」

▲巴黎歌劇院旁咖啡廳「中場休息」

在巴黎,人們可以選擇享受的音樂、舞蹈、表演節目,真的非常多。巴黎一個晚上有超過六十場的音樂會,可以供人選擇, 無論是當代的、古典、正式的、非正式的。光是正式的歌劇院,我們就有五座。這代表著要聽歌劇,同一個晚上你至少有五個選項得傷腦筋。

法國人看待音樂最主要的態度,就是享受。

我們沒有英國人和德國人那麼嚴肅。音樂就是生活中的快樂, 可以不用思考那麼多,用自己最直接的感官,來讓自己愉悅。選擇也可以比較隨意,今天聽歌劇,明天參加電子音樂派對,都不稀奇。即使我們去歌劇院,是真的,我們沒有英國人、德國人,或奧地利人穿得那麼正式。

但是我們享受的音樂會體驗,是很全面的。無論是劇本、舞台布景、指揮,甚至是音樂廳的建築、質感,還是中場休息去喝的那一杯咖啡或茶,都屬於「去聽音樂」這件事整體的饗宴。享受五感面面俱到的音樂會,一直是法國人的天性。

法國的音樂,大約從路易十四王朝開始, 就有屬於自己的巴洛克風格。從那時候起,注重享受氣氛,這樣的態度和其他民族文化不太一樣。比方說,路易十四的好友兼宮廷音樂家盧利(Lully)。他創立法國歌劇的典型,就是認為義大利的歌劇太死板、僵化而嚴肅。他強調舞台效果的豐富,把樂團的編制擴大,首創將銅管、木管納入絃樂團,安排很多演員,重視舞台道具和布景等等。把單純的音樂,變為華麗燦爛的整體表演。

然而最直接、也最能讓人們放棄理性思考,純粹享受音樂感性面的,當然就是以法國為首的印象派音樂了。代表音樂家德布西的作品,被傳統派看成是不連續、不協調,甚至不成調的曲子;就好像學院派畫家看到莫內,不成樣、幾乎難辨形體的畫作時的反應一樣。因此以莫內為首的「印象派」一詞,也被拿來冠在德布西等音樂家身上,成為派別名稱。

我認為德布西和拉威爾兩位印象派音樂家,是不靠傳統樂理,直接用音符的聲音觸動我們的情感,這是音樂史上很具革命性的欣賞方式。當然,這就是用非常法國的方式影響全世界的人,可說是法國音樂精神的代表。法國音樂風格,雖然從路易十四時代以來,一直被認為就是高雅、浪漫、細緻,然而,這卻不是現今法國音樂唯一的面貌。不要忘了Rap、Slam這些現代電子音樂,法國樂手都是世界舞台上很主要的角色。Serge Gainsbourg(有「法國貓王」之稱)那種慵懶、前衛、性感到超越世俗道德界限的香頌和當代音樂(他1950年代與小野貓碧姬芭杜合唱的《我愛你,我並不》,就是一首從頭到尾充滿性愛喘息聲的驚世之作),不就是另一種同樣有重視享受氣氛的法國精神但不怎麼優雅的音樂類型嗎?

我知道在中國,美食的標準可能是:色、香、味俱全。對法國人來說,欣賞音樂會,除了剛剛談到,是五感並重的整體享受。

對於音樂作品本身,我想有四個要素:

創新(innovation)

和諧(harmony)

意義(signification)

深度(deepness)

法國當代音樂多半是一隻腳踩在傳統的經典音樂裡,另一隻腳踏著的,一定要是新元素。新元素常常來自於文化融合。像德布西受到爪哇音樂影響、拉威爾受到中東旋律感染。其他是和諧、意義和深度,有一部分要求,展現在對歌詞的重視上。法文是個有趣的語言,很有音律性。因此,從巴洛克時代開始,如盧利的法式歌劇,就開始很注重歌詞和樂句的搭配,要和諧完美,一直到香頌發展到最高峰。

音樂,就是多去接觸,就能找到自己所享受的。我三十歲在巴黎歌劇院擔任行政總監開始,常常有人問我,要是小時候沒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甚至根本沒好好學過基本樂理,歌劇、古典音樂該怎麼欣賞?我的回答是,法國人不那麼理性的看待音樂,只要開始接觸,用享受的心態,那麼多不同類型的音樂,你一定會找到和自己聲氣相通的最愛。

▲巴黎歌劇院

▲巴黎歌劇院

小檔案_品味專家/隆巴德Alain Lombard

◆經歷:巴黎(加尼葉)歌劇院行政總監、法國學院駐羅馬總秘書、《法國文化年在中國》文化代表
◆現職:法國文化部駐里昂區域代表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