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沙與岩的秘境

發現台灣藍 離島篇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從台北搭飛機到澎湖,飛機抵馬公機場前,隨著飛機高度下降,透過飛機窗戶從空中看澎湖群島,很難不被海上一個個綠色小島所吸引。

清藍色的海水上,浮凸著無數個形狀各異的島嶼。島上,綠色的草原綴著黑色的玄武岩,海灣處則會出現白色或金色沙灘,有人島上,還有紅屋瓦的老房子,或是灰色的現代建築。有人形容澎湖是「一群散落在海上的翡翠」。

澎湖群島約有近一百個島嶼,範圍大但面積小,土地面積只有一百二十七平方公里,是台灣本島的二百八十分之一。大海生養澎湖群島,也阻隔每個島嶼的溝通,也因此,不同島嶼間,各有分明的個性,例如,望安和將軍嶼相隔不到五百公尺,但兩個島上的建築卻完全不同,望安多半是傳統閩式建築,將軍嶼上卻有不少洋樓。

從空中看澎湖,沙灘比山還要明顯。北方的吉貝島沙尾、南方的望安島沙灘,都綿延長達數千公尺;但澎湖的山,平均高度約在二十公尺到五十公尺之間,最高峰只有七十九公尺,差不多等於台北的二十五層樓高。

看似普通,不外就是草原、玄武岩、沙灘,但多樣性卻是澎湖的特色。單是黑黑的玄武岩,就很豐富。澎湖最年輕的玄武岩是八百萬年(東嶼坪);最老的玄武岩,在望安天台山,有一千七百四十萬年。

澎湖自然學友學會理事長林長興指出,玄武岩地形在世界各地很常見,但澎湖的特殊處在於多樣性,單是柱狀節理的形態,就有直立狀、輻射柱狀、倒臥柱狀……,另外,還有黝黑和淺色的顏色差別,受風化作用之後,還會變成球狀、蜂窩狀,及圓柱體石柱等等不同形狀。

而澎湖因為位於黑潮和冷流交會處,海洋物產也十分多樣,根據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民間調查,澎湖近海和沿岸的魚種就將近一千二百種,貝類也有七百種。

澎湖連陸地面積都隨著漲退潮而變化,漲退潮之間,潮水高度相差達三公尺,漲潮時,澎湖有六十四個島,退潮時,卻有一百零四個島。以東北方的鳥嶼(島名)為例,退潮時是漲潮面積的五倍,漲潮時,鳥嶼和澎澎灘(即活龍灘)是兩個分隔的島嶼,退潮之後,兩個島嶼之間,陸地卻可以相通。類似這樣的陸連島,還有澎湖的大小雞善嶼,退潮之後,從兩個島嶼變成一個島嶼。

也因為海岸線變化多,退潮時出現的潮間帶,藻類、魚類、珊瑚、蝦蟹特別豐富。潮間帶的植物和生物,是過去澎湖人冬天主要食物來源,澎湖冬天東北季風強烈,漁船無法出海捕魚,居民靠著在潮間帶採捕海菜、在石滬抓魚,卻足以維持生計。生態旅遊業者蕭長汰從小在澎湖長大,他指出,一些夏天吃不到的鮮美螃蟹、魚,冬天都會出現。

再就人文歷史來看,澎湖因位於台灣海峽上,和大陸泉州之間,早就有海上貿易的航線,過去被稱為海上絲路。或許因為是貿易的中繼站,所有歷史的偶然與必然,都曾在澎湖發生。

早在八百年前,就有漢人移民澎湖,之後,荷蘭人占領澎湖,鄭成功來了、接著是滿清政府,然後是日本人、國民政府相繼統治澎湖。外來統治者也為澎湖帶來不同的文化,也帶來不同的植物,如今到澎湖必會看到的仙人掌、天人菊,都是外來種,卻在澎湖盛開。

澎湖有很多面貌;夏天如海上樂園,冬天卻是一片蒼涼。到澎湖別只是租著摩托車呼嘯而過,或只是到海上搭香蕉船。駐足細細欣賞有人島、無人島、岩石、沙灘、古厝,你將發現,澎湖不只有豔陽和大海。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