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麵鍋沸蒸煙與散逸麥香兼有,在「老麥麵店」享受巷弄平民吃麵風情

2006/05/25

LINE分享 FB分享

吃麵,原本是台北市相當不錯的享受;主要是麵攤多,又街頭巷尾風情仍能收攝一斑,更別說熱呼呼的湯加上暖胃的麵條在潮濕的城市之讓人過癮;而且,價錢不貴。

且看一碗2、30塊的陽春麵,又有熱湯,又有幾片文人氣的小白菜,再加上近距離的看老闆下麵的綜合手藝,有時還坐在樹下的長凳上;此種享受,豈不全備?

台北的特色麵(如牛肉麵)早就極受眾人矚目,但我在此想說的是巷弄平民麵攤的那種吃麵風情。

從前在巷口先是遠遠見到麵鍋的沸蒸煙氣,不久便嗅到發自兩片半圓形掩鍋鐵皮闔掀之間散逸的麵湯麥香氣⋯⋯單單這兩樁,如今台灣竟也不易保有了。

老麥麵店」,原本開在杭州南路59巷口,達18年,兩年多前遷來三元街現址(編按:2012年已遷至北投中央北路),雖不是50年100老字號,但猶存昔年平民麵攤的諸多板眼。這板眼是什麼?一、下麵仍丟入大鍋而非放入一小槽一小槽的鐵網籠裡。二、豬油仍是自家炸熬,既不買大桶成貨,也不用肉臊充數。三、湯仍用大骨熬成(故無須以肉臊來偷吃步的厚釅湯底)。四、小白菜必有。

尋常的吃麵客,最習於叫一碗麵,加一碗餛飩湯,再一碟小菜(像是豆乾、海帶、滷蛋、豬頭肉一類);而這種「麵攤標準的起碼吃法」,原本應當是50年來所有小民的吃麵版本,但去國3、40年的朋友返台,我若要帶他吃一回麵,老實說,還真不容易。

總算「老麥」還符合。我皆挑客人較少時進店,叫一碗不放豬油、只擱四分之一量麻醬的麻醬麵,一碗餛飩湯(也囑不放味精、豬油),再一碟豬頭肉,由於客人少,老闆娘可以將肉切得極薄(如此我也少攝取些),亦囑不必入鍋再燙,亦不淋醬油。此店的餛飩最佳,主要是肉泥還用調羹不停攪成微帶彈勁。我總是把盛豬頭肉的盤緣騰出少些空間,擱醋(工研烏酢)與一小匙辣椒醬,再把餛飩自湯上撈起,沾此自調酸辣醬,再就著乾麵與豬頭肉而食。

「老麥」下麵亦頗講火候,並且麵條還自開了三代的昌吉街切麵店叫來。雖是小生意,撈起麵來瀝透水分,完全不含糊。麵湯中丟的幾片小白菜,也洗得十分潔淨。

近日大夥頗有環保意識,老麥也考慮用「常洗筷」,一如老早就施行的「汕頭牛肉麵」、「天母劉媽媽」等店,可見佳店所見略同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