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讓亞曼尼也瘋狂的老椅子

在西方經典家具看見明代設計美學

2015/08/18

  • 文字 / 汪資仁
LINE分享 FB分享

近來關於西方經典家具介紹的書刊報導越來越多,有心人也開始戮力收集,覺得在客廳裡擺上一兩張,便可以凸顯自己的品味。事實上,如今許多看起來很前衛的西方家具,竟是直接受到明式家具的影響與啟發。

十五世紀鄭和下西洋,帶回花梨、柴檀等硬木,明代的中國,開始運用這些硬木做成家具,這些有明代文人參與設計的中國家具,從十六世紀開始,隨著絲綢、瓷器傳到歐洲。但真正開始造成影響,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是德國人古斯塔夫.艾克(Gustav Ecke)在一九四四年出版了西方世界第一本關於明代黃花梨家具的專書《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中國花梨家具圖考)後,即有更多明式家具的元素被西方設計師所採用。

線條:貼近北歐設計風

一向以簡約素雅著稱的北歐設計師們,似乎特別容易欣賞明式家具線條簡練的美感。例如以「蛋椅」、「天鵝椅」等經典椅聞名的丹麥籍設計大師雅可森(Arne Jacobsen)於一九三五年為Klampenbord一家餐廳所設計的「Dining Chair」,活脫脫就是一張少了扶手的明式「官帽椅」,但他巧妙的將這張橡木椅的坐墊部分換成皮革。

另一位丹麥籍家具大師漢斯.韋格納(Hans J. Wegner)更是明式「圈椅」的愛好者,一生中至少設計過九種不同版本的改良式圈椅。一九三二年,韋格納是在丹麥的某間圖書館裡發現了一本中國家具的著作,他因此深深著迷於圈椅的幾何造型與線條,一九四三年推出第一張「Chinese Chair」,除了沒有四個椅腳之間的橫桿之外,外型幾乎和圈椅一模一樣。

到一九五○年,韋格納圈椅系列的顛峰代表作「Y-Chair」問世,原本長條型的厚重椅背,被他巧妙的轉換成Y字型,本來莊嚴穩重的結構,也蛻變得輕盈靈巧,材質上他選擇不上漆的山毛櫸,坐墊部分則用紙纖構成,至此中式圈椅已經完全北歐化,Y-Chair也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名椅之一。

德國設計師哈羅德.羅斯(Harald Roth)於一九五八年設計的「Mandarin table」(圖9,中國式桌子),從命名看來,可得知創作者是從中式家具得來的靈感。這種用長方框架為桌角的桌形便是明式「架几案」。

極簡:亞曼尼的東方夢

而義大利時尚大師亞曼尼(Giorgio Armani)向來就以「使用最好的材質,營造出最簡單雋永的線條」著稱,亞曼尼的服裝剪裁以極簡聞名,在台灣有不少愛好者,他也將極簡美感,帶入家具(Armani Casa)設計中。他曾公開表示熱愛東方文化,深邃的東方美學更成為西方人夢想的源起。

在位於西西里島西南方Pantelleria(潘特勒瑞亞島)的亞曼尼的別墅裡,便擺有兩張線條洗鍊優雅的明代骨董「圈椅」。

因此,○三年與○四年秋冬,亞曼尼各推出兩張名為「OPALE」與「GIADA」的二十一世紀版圈椅,也就不令人意外。有別於明式圈椅的純木頭材質,亞曼尼改採橡木、不鏽鋼、馬鞍皮等新材料,並讓椅背更符合人體工學。當年在米蘭家具展上便獲得廣大回響,叫好叫座。連台灣市場也有極高詢問度。

東西方家具設計,也往往「英雄所見略同」。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設計者)恩師之一——建築師兼家具設計師馬索.布魯易(Marcel Breuer),在一九二五年為畫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於迪索的包浩斯學院職員休息室所設計的「Wassily」椅,即與明代供高僧盤腿打坐之用的「禪椅」,在結構與比例上相當神似,算是東西方極簡家具的一樁美麗的巧合。

「Old is New」,故宮這句新口號,也恰好說明了明代家具的簡約精神,於現代家具的再現。唯一不同的是,當年只能供少數人賞玩、僅靠工匠細細琢磨的手工訂製品,藉由工業革命後的大量生產機制,現在已經可以讓更多人來品鑑。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