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以水裝水的生活創意

關於容器的經典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下午茶時間和咖啡時光,都是人們想休息的片刻,對於喝茶、咖啡、甚至水,人們心還是有著「慢喝」的渴望。一九三○年代到九○年代,設計師用當時的材質和語彙,設計出如今還出現在餐桌上的經典水壺、咖啡壺、杯。這些產品設計最「老」的,已有七十歲,但至今不退流行的原因是:寓生活樂趣於簡單線條中!

把水波紋壓在水杯上

1932

Aino Aalto玻璃杯(aino aalto tumbler)

設計者 Aino Aalto

品牌 iittala

阿爾瓦.阿奧托(Alvar Aalto)有個湖泊瓶,他妻子艾昂‧阿奧托(Aino Aalto)也設計一套漣漪水晶罐、水杯。在一場比賽中擊敗名氣比她響亮的先生Alvar Aalto,拿下第一名並獲1936年「米蘭三年展」金牌。

這套作品包括水罐、水杯、碗、盤子等,而且她利用壓製玻璃的技術,使得造成螺旋效果,漸層而規律的紋路,帶給人一種安定,但也因利用模具的厚玻璃製成,使得這件作品可以大量被製造,進入人們家中餐桌上的舞台。

杯身玻璃很厚實,就算裝熱水,也不較燙手,層層紋路握住時也不易滑手,此外層層疊起時,因紋路空隙,也不易發生剛洗完杯子,疊一起而拉不開的狀況,兼具美感和實用。

第一個不規則線條的玻璃容器

1936

Savoy花瓶(Savoy Vase)

設計者 Alvar Aalto

品牌 iittala

芬蘭最偉大的現代主義建築設計大師阿爾瓦.阿奧托(Alvar Aalto),被譽為是建築和設計「人文主義者」,他曾在1931年,首次用一整塊木頭彎曲而成一把椅子─Paimio Armchair。他所設計的湖泊玻璃器皿,承襲他的彎曲木風格,讓瓶口呈現如湖泊般的彎曲線條。這個經典線條被稱為「Aalto Wave」。

阿爾瓦.阿奧托在設計之初,並不想設計這玻璃器皿的功能,可以當作花瓶、或是裝任何的水果和沙拉。他說:「我們每天用的東西應該合乎人類的每個感覺。」 這個不侷限特定用途的經典作品,同時帶來觸感和視覺舒緩的感官享受,也是不規則線條容器的開端。

最包浩斯風的茶組

1968

TAC一號茶具(TAC 1)

設計者 Walter Gropius

品牌 Rosenthal

德國建築師瓦爾特.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創辦的包浩斯學校,影響目前所有的極簡設計。葛羅佩斯在去世前一年為德國著名瓷器公司Rosenthal所設計的TAC一號茶具,包含包浩斯的基本元素,如簡潔幾何外型和「造型追隨功能」等原則。

整茶組以圓為主,提把則是像細長的門把,這些如勾子的零件元素不僅是造型的一部分,也具有功能,例如壺蓋的彎勾,可輕易拉起壺蓋和壺內的過濾器,因此壺蓋勾子並不是無用的裝飾,而是因功能而存在。

讓煮咖啡減到3個動作

1974

Chambord法式濾壓壺(Chambord)

設計者 Jorgen Bodum& Carsten Jorgensen

品牌 Bodum

1933年就被義大利人發明出來的濾壓壺,直到1950年在法國廣為流行,當時是玻璃瓶身和鐵製腳架及把手,丹麥公司Bodum的突破在於,他們改用全新的材質,設計者運用Bodum特有的氟玻璃(Brocolicate glass)為壺身,這種材質既可防熱又比玻璃方便大量製造,而不鏽鋼外衣則增添現代外型,而弧型把手則是防熱的聚丙烯。

事實上,這款式和當初在法國流行法式咖啡壺外型沒有什麼兩樣,但因運用新材質,價格也很平民,上市當時,在全球各地已被售出幾百萬,至今還在世界各地熱賣,2002年4月,更獲美國NBC電視台票選為最好的法式濾壓咖啡壺。

工業與幽默的冷熱組合

1977

企鵝熱水瓶(Vacuum Jug)

設計者 Erik Magnussen

品牌 Stelton

住在現代的水泥建築物中,消費者開始覺得,屋子裡的用品,也要線條簡單,1970年代出現工業美學。這時的富有的消費者,追求高水準品質,因此工業設計必須更有人性,並且增加人性和幽默。

而艾瑞克.馬格紐森(Erik Magnussen)的經典真空水壺,壺身是圓柱體,但扁平瓶蓋和簡單壺嘴設計,及壺身畫龍點睛小圓點,引發許多聯想,有人覺得像企鵝也有人覺得像小鳥。這熱水瓶雖以工業材質製成,卻表現人性化和具有幽默感的美學。1977年得到丹麥工業設計協會的ID獎(ID-prize),至今仍是Stelton公司明星商品,每年都會出產不同的顏色和材質。

咖啡迷的夢想經典

1979

9090咖啡壺(the 9090 coffee pot)

設計者 Richard Sapper

品牌 Alessi

李查.沙伯(Richard Sapper)以老式咖啡蒸餾機做為設計基礎,為義大利Alessi公司所設計9090咖啡壺。厚重基座和結實金屬外型,使其更加安全穩固,且有許多革新創舉,例如它不是鋁材,而是鋼材;它不是傳統螺旋鎖,而是扣鎖;最重要是他的幾何圓柱造型,將傳統espresso咖啡機改頭換面。形式和機能兼具,使它成為設計史上重要的一把咖啡壺。

李查.沙伯說過:「一個設計的質量卻應該超越時間的限制:如果一個東西今天是美的,它肯定在10年後也是美的。」這咖啡壺確實也經過時間考驗,是目前咖啡迷想擁有的咖啡壺,也是MOMA(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的咖啡壺。

水滾了,鳥叫了!

1985

快樂鳥鳴壺(Kettle with bird)

設計者 Michael Graves

品牌 Alessi

邁克.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是美國後現代主義設計師,他在水壺壺嘴上放置一個塑膠小鳥,當水滾開,鳥就會叫,這在當時是非常有創意的設計,也是Alessi當時最熱賣的商品。和李查.沙伯的雙音琴壺堪稱後現代時期的經典作品。

第一只espresso專用的白色小杯

1990

illy濃縮咖啡杯(illy cup)

設計者 Matteo Thun

品牌 illy

義大利illy在1935年時發明世界上第一台義式濃縮咖啡機,並且取得惰氣加壓包裝法專利,因此可以開始將咖啡賣到全義大利,這兩項技術的專利使得illy成為義大利濃縮咖啡第一品牌,店面迅速拓展至義大利和全世界。1990年,美國的普普大師詹姆士‧羅森奎(James Rosenquist)為illy設計出紅底白字的商標。

同年,illy公司邀義大利設計師馬迪奧.德尼(Matte Tun),為店裡喝咖啡的顧客,設計一只好杯子。德尼是義大利80年代重要設計團體─曼菲斯(Memphis)發起人之一。

這小小白色圓杯,成為第一只espresso咖啡專用的杯子,它的大小剛好,有一個圓圈形手柄,適合一般人捏著二、三口飲盡濃烈的濃縮咖啡。後來這個小杯也開始邀請著名藝術家和設計師彩繪不同的面貌,每年都會發行全球限量的典藏咖啡杯。這那簡單白色咖啡杯至今仍在義大利、及歐洲國家illy咖啡館中隨處可見,已經是espresso的代表杯。

讓鑽石美女幫你開瓶

1994

Anna G開瓶器(Anna G)

設計者 Alessandro Mendini

品牌 Alessi

1960年代,義大利有一群後現代設計師反對「功能決定形式」的現代設計,他們特別注重形狀、色彩、圖案。

亞歷山大羅.蒙蒂尼(Alessandro Mendini)的安娜紅酒開瓶器就是代表的商品,設計師將平常小物擬人化,以穿著紅色裙裝的女孩為基本造型,兩旁拉拔紅酒瓶的把手則是安娜的手,賦予一個平凡的開瓶器生命。而這種手法廣被年輕設計師模仿。

安娜開瓶器果真暢銷。Alessi公司後來給安娜一個男朋友,每年為她換新裝,雖然開瓶器一個就夠用。安娜迷每年都瘋狂收集安娜的限量收藏版。義大利珠寶商Valenza在2005年還為安娜設計珠寶,讓安娜躋身豪門,穿戴專人設計的鑽石耳環。

最不實用的酷設計

1990

外星人榨柳橙器(Juicy Salif)

設計者 Philip Stack

品牌 Alessi

1990年代,堪稱是當代明星設計師菲利普‧史塔克,將大量精力投注在日常商品設計,他強調,直覺和情感地位高於理性,這款外星人榨柳橙器,就是這個理念的具體呈現。雖然實用性不大,卻是Alessi公司暢銷全球的商品,許多人購買此機器,不在於它的機能,而是其科幻漫畫的外表,擺在廚房,即使不好用,當裝飾品也很酷。

設計小辭典_包浩斯(The Bauhaus)

德國建築師瓦爾特.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在1919年所創辦,是傳授基礎設計的學校,1933年被納粹關閉。其貢獻主要在提升建築和應用藝術的機器美學。在學校中,老師要求從基本造型著手,表面無裝飾,因此陶瓷傾向簡潔純白,織品只是幾何圖案。包浩斯校舍採用單純幾何造型和現代化的玻璃帷幕,成為現代建築的典範。

【延伸閱讀】你可能不知道 --水瓶

西方極簡主義正式發展,是在1960年代。不過,早在1920年,丹麥畫家約翰‧羅德(John Rohde)就摒棄裝飾、用簡單的線條表現美感。

當時講究的壺、杯、刀叉等用品,都會加上裝飾性的雕花。羅德卻設計出線條流利、沒有多餘裝飾的水瓶,如今看起來,這件86年前問世的產品,一點都不退流行,說到極簡,它也可算是鼻祖了。 (文‧李采洪)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