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一幢建築 一個幸福密碼

從遮風擋雨的小屋,到宏偉的摩天大樓,每個建築樣式都有其獨特的空間美學。跟著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一起發現建築師的理想……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從巴黎一條大街的安全島上望去,可看到一段空間寬廣的長廊,兩側對稱排列著雄偉的公寓建築,盡頭通向一座開闊的廣場,廣場中央有個人物傲然站立在一根圓柱頂端。

儘管這個世界混亂嘈雜,這條街道上的各個區塊卻能夠化解爭議,以謙遜的態度排列出重複規律的圖案,每個區塊都確保建築的屋頂、立面以及材質完全與隔壁相同。

放眼望去,所有屋頂和欄杆全都整齊劃一,每個樓層的高度與窗戶的位置也都完全一致。

走廊上方為陽台,接著是由沙岩打造的三層樓房,然後是微微隆起的鉛質屋頂,每隔幾公尺便有一根莊重簡約的煙囪。這些建築就像是一列芭蕾舞者,在舞蹈老師的嚴格要求下把腳趾全都對齊在人行道的同一條線上。

這些建築所形成的主要韻律,又搭配了路燈與長凳的伴奏。這條巴黎街道之所以感動我們,是因為我們感受到其中展現的特質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形成強烈對比。我們認為這條街道美麗,只因為我們對於和這條街道相反的特質太過熟悉:例如家庭成員互生悶氣、拌嘴爭吵,又如許多街道上的建築對周遭房屋的外觀毫不理會,刻意互別苗頭,就像吃醋的情人一樣競相爭取注意。

建築的秩序吸引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能夠藉此抵擋外界的複雜紛亂。我們喜歡規律恆常的人造環境,這樣我們的心智才能獲得休息。

因繁複,看見秩序之美

我們雖然欣賞秩序,但是秩序必須有繁複變化的襯托,讓我們感受到多種不同元素在精心規畫下構成有秩序的整體——門窗以及各種細節共同組成一套規律而且精細的整體結構。

因此,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廣場上,真正讓我們著迷的其實是總督府,而不是隔壁的舊法院。這兩座建築的立面雖然都非常規律,但是總督府立面的繁複設計,才會讓人鮮明感受到秩序的美感。

這座雄偉的哥德式建築,每一層樓的高度與裝飾主題都和其他樓層不同,以充滿自信的姿態幸福建築

作者: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出版者:先覺出版

作者簡介

1969年生於瑞士蘇黎世,通曉法文、德文及英文。才氣橫溢,文章智趣兼備,不僅風靡英倫,其作品更有二十多國語言的譯本。著有:《哲學的慰藉》、《擁抱似水年華》、《旅行的藝術》及《我愛身分地位》等書。

內容簡介

從生活中最細微的物事,到世界最偉大的建築,狄波頓在這一場穿越建築哲學與心理學的迷人旅程中,帶領我們探索建築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什麼樣的設計能讓我們獲得幸福的人生。讀過本書,你將會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住家、街道,以及你自己。

攫住我們的目光。這面牆上的裝飾不只是採取簡單的一再重複。頂樓的窗戶和一樓的拱型屬於同一種形態,但是大小與間隔互不相同。接近屋頂的幸運草壁龕呼應二樓長廊圓柱上的雕刻圖案,但是互不對齊,每一層樓的設計雖然互相搭配,卻又各自獨立。

整面牆由下到上所散發出來的情態氛圍不斷改變:一樓傳達出理智務實的氣息,一根根柱腳直截了當的立在地上,二樓則像是一襲刺繡的服裝。二樓以上由白色與粉紅色磚塊所砌成的平滑牆面,令人聯想到印花桌布,此時二樓長廊的拱柱有如流蘇,一樓的拱柱則像桌腳。最後,屋頂的裝飾形同嘉年華會的高帽,向著威尼斯的天空致意,而讓整座建築洋溢著愉悅的氣氛。

相較之下,舊法院的立面所採取的古典樣式,就沒有什麼精巧繁複的設計能夠吸引我們的目光,或者引起我們的驚奇。我們一眼就可看出其設計背後的規則,只是把一樓的形式縮小之後照抄至二、三樓而已。這幢建築與總督府比較起來,前者就像是不斷重複的單一鼓聲,後者則是巴哈的賦格。

從對立,發現平衡之美

在秩序和繁複並置所形成的樂趣背後,我們還可以察覺到「平衡」這項次要的建築美感要素。建築師只要能夠以巧妙的方式調和各種對立元素——例如新和舊、自然與人工、奢華與樸素、陽剛與陰柔——就很有可能得出美麗的結果。

過去數十年間,德國艾希塔新聞學院的U型巴洛克建築向來圍繞著一塊中庭,其中只有一片花園和一排自行車停放架。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對於空間的需求,迫使學院董事委託建築師沙特納爾興建一座新建築。

他於是在帶有裝飾尖頂的校舍側翼之間大剌剌的蓋出一幢現代風格強烈的水泥玻璃建築。新舊建築儘管樣式迥異,卻達成一種誘人的和諧景觀以及趣味盎然的互賴狀態,每一方都必須仰賴另一方以掩飾缺點,凸顯優點。如果少了新建築,舊建築就會顯得古板頑固;如果少了舊建築,新建築就會顯得膚淺新潮。唯有兩者並存,才能以迷人的方式融合兩種不同的情感氛圍。

路易士.康在紐哈芬市所設計的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則是在大廳裡藉由水泥牆壁和鑲嵌於牆壁上的英國橡木飾板,呈現出這種調和相反特質的效果。這兩種材質可謂迥然不同:橡樹的韌性、長壽、高雅,長久以來一直是英國人所自詡的理想形象。

水泥代表速度、經濟,以及蠻橫的力量,完全是屬於現代的民主材質。路易士.康完全不怕把水泥的本色暴露在外,也不怕凸顯其貧瘠冷酷的特性,而鼓勵我們從這整片的大象灰當中發掘出一種新的美感。

同時,他也讓我們充分品嘗欣賞古色古香的橡木,充分展現歲月所賦予橡木的溫暖色調、清澈表面和細緻紋理。

義大利阿爾卑斯山上有一幢建築,則是調和了鄉村與城市以及農業與工業之間的對立關係。荷佐格與迪莫隆所設計的石屋,在外露的水泥框架之間填上從鄰近山坡所採得的石塊。

這些石塊正是當地居民數百年來用於建造穀倉與農舍的材料,顏色與形狀都毫不規律,充分呈現出鄉村的雜亂特色,只靠著簡單筆直的水泥框架維繫整體的秩序。這幢石屋和路易士.康的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一樣,都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把兩種迥然相異的美感融合為一體——同時也是融合兩種不同的幸福——而達成令人激賞的效果。

這些平衡的作品不只是因為視覺上的美感吸引我們,而是因為——甚至可能是主要的原因——它們散發出一種人性特有的良善,或者成熟。 我們似乎無法避免在下意識裡把自己的個性投射在建築上,而把某些建築當中互相對立的元素比擬於我們自己性格當中互相衝突的面向。

我們在建築當中所贊同的平衡特性,同時也是我們稱為「美麗」的外觀,其實隱含了一種狀態,也就是我們在心理層面上所謂的心理健康或者快樂。我們和建築一樣,也帶有各種不一定能夠調和的對立面向。

從衝突,欣賞和諧之美

外在世界通常無助於我們調和自己的不同面向,平衡的建築卻不這麼認為。以奢華與簡約這兩極為例。奢華的概念通常脫離不了宏偉、高傲——簡約則通常等同於破舊、低俗。然而,瑞典的斯克加荷姆莊園在十八世紀末所裝潢的室內景觀,卻充分顯示這兩種概念能夠和諧並存。

這座莊園裡的家具都採用優雅精緻的洛可可風,雕刻著滑順貴氣的曲線以及花草圖案。我們原本以為腳下的地板應該會與家具的調性相符——也許鋪著大理石,或者雕花精美的貼皮木板——但是我們看到的卻是沒有上漆的素面木板,就像乾草棚裡的地板一樣。牆上的裝飾也帶有同樣強烈的對比:一般習慣上採用鮮紅色或亮金色的新古典風格花飾,在這裡卻是採取素淡的灰色與褐色。

這座莊園宅邸提出一種新的人生理想。在這種人生當中,奢華不必等於頹廢,也不必和心靈當中的庶民真理脫節,而且簡約也可以和尊貴精緻互相結合。 這種平衡的建築之所以感動我們,是我們從中看到自己其實也能夠在本身性格當中互相衝突的面向之間做出抉擇,我們也可以調和各種極端,獲致美麗的成果。 (本文摘自第五章)

幸福建築

作者: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出版者:先覺出版

作者簡介

1969年生於瑞士蘇黎世,通曉法文、德文及英文。才氣橫溢,文章智趣兼備,不僅風靡英倫,其作品更有二十多國語言的譯本。著有:《哲學的慰藉》、《擁抱似水年華》、《旅行的藝術》及《我愛身分地位》等書。

內容簡介

從生活中最細微的物事,到世界最偉大的建築,狄波頓在這一場穿越建築哲學與心理學的迷人旅程中,帶領我們探索建築與人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什麼樣的設計能讓我們獲得幸福的人生。讀過本書,你將會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住家、街道,以及你自己。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