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走進歷史 廢古厝變文化館

傳承觀×安平區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安平,舊名「臺窩灣」,即是「臺灣」地名之由來。古老的安平沿海,是台灣最原始的天然起點。人到台南,若有機會在深具時間厚度的台式古厝住上一夜,隔日享用現烹的在地虱目魚粥早餐,相信總比逛完延平老街就走人,有餘味多了。

臺窩灣 看見台式好生活

位於台南市安平區的歐家古宅,經三年整修,今年重新開幕為「臺窩灣民居」,就是一處能讓大眾來體驗台式民居生活的好所在。

歐宅去年重新上樑時,剛好距當年起新厝時的上樑年份,六十年。花大錢修老宅,在台南安平可是一件很新的事。相對於歐宅,多數人家會選擇直接拆掉舊屋、起新的透天厝。

歐氏後代修復老家,純是感念先人建立家園的艱辛、不忍祖厝破敗,也「對文化資產的守護盡份心力。」主其事的歐家第二代歐財榮,本就關心故鄉文史、古蹟,到處聽課,當上義務解說員好些年了。他越了解台南的歷史建築,越了解自己老家的厲害。

建成歐宅的木材,是歐財榮已過世的父親歐山德,六十餘年前聽聞台南市灣裡地區的六鯤鯓有座優質老屋要拆,便專程前去批購其木材、綁成木筏,再親自向北划回台南安平一鯤鯓海邊的。木料擺了幾年才開始興建歐宅,後來協助修復的古蹟專家說,木料先泡過水、接著自然風乾數年,正是最佳的使用狀態。

這般好的建材,再交由當時南部數一數二的木匠師──「貓排」(張粒才),依循傳統工法建成穿斗式三合院。宅外,門廊至與院子的前半段,上有屋頂,叫做「抱廈」。這是安平地區因應南方熾熱氣候而特有的建築形式,免得居住者在門廊前活動時給熱昏了。台灣本島其他地區三合院,可是見不著抱廈的。

宅內,最不能錯過的,則是主廳中台灣三、四○年代詩、書、畫三絕大師,潘春源藝師(人稱「科師」)的彩繪作品。當年他在以漁業起家的歐家一住三個月,直接在兩面牆上畫畫、揮毫、作詩。歐家阿嬤,歐山德夫人曾對孫女說,她當年親眼目睹科師在牆上分別以楷書、魏碑、隸書及行草寫下《菜根譚》部分詩句,寫完了再繼續畫框框,「真行啊!」

不過,這些珍貴畫作被歐宅香爐長期燻黑,可辛苦了協助修復歐宅的,台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團隊。然技術問題可以克服,主張重修祖厝的歐財榮和姪女歐惠芳等人,說服長輩同意的過程才是挑戰。而重修期間,歐家還一直是街坊鄰居的最佳(取笑)話題:「不知道現在花掉多少錢了?」「修好了也沒有比較大啊。」

無論如何,歐宅終於再度活起來。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曾贊助一些修護經費,歐家也回饋社會,每日下午免費讓民眾預約參觀。由歐家後代親自導覽祖厝,更有意思。

水鳥客廳 飽覽溼地動植物

同在台南市濱海地區,和歐家一樣以養殖漁業起家的一群台南人,則以另一種方式留住了家鄉的自然文化。台南市紅樹林保護協會總幹事李進添,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四草地區鄉親,除了在魚塭忙做活,還撥出時間親自開船載著訪客巡遊四草一帶的合江內海,沿途解說他們從小熟悉到大的動植物、捕魚法。應該沒有比這更活的方式,來讓人了解台南市的溼地文化生態了。

「船老大」李進添和兄弟,並合開了一家「水鳥客廳」餐廳。不瞞您說,店的一邊是傳統的鄉間餐廳,附卡拉OK娛樂鄉親。但另一邊,令人眼睛一亮。

坐在搭於魚池上的木製平台,啜著咖啡或茶,順著池畔兩排木麻黃望去,在不遠處即水鳥成群。我們到的早上,親眼見到很大的一群小白鷺,「我們沒有故意安排喔。」李進添忙著說,唯恐敝刊以為這是他抓來充當模特兒的。餓了,店家供應剛從眼前魚塭裡撈起的極新鮮魚──這一切,竟是在台南市轄區內。

巧食舖 買遍上等好食品

台南安平的新鮮事,還不只這些。在大安平生活圈邊,嚴仲容與太太陳麗香,則傳承台南人對食文化堅持。他們都是台南人,也都是外貿協會特訓的高級貿易人才。但最後還是聽從了故鄉的召喚,選擇從北部回台南創業。

一開始夫婦倆異想天開的擺攤賣果醬,結果是常被警察追著跑。一年前,他們終於摸索出符合自我價值的商業模式──要賣自然健康又美味的精緻食品。

嚴氏夫婦開設的「巧食舖」,有著他們親自上山下海尋得的各式巧食。例如,台中沙鹿鄉下一位老先生的手工麵線(老先生沒有銀行帳號,巧食舖還得用現金袋向他訂購),台南市水交社眷村馮媽媽做的湖南口味XO辣醬(聽起來不太有機,但是下飯的百搭品),台北一位法國人手工做的果醬(他最神奇的是能用台灣水果,諸如芭樂,做出法式口味的果醬)。

這裡也賣南投日月老茶廠的頂級有機紅茶、南投溪底窯的無農藥柳丁醋。但愛吃也愛做菜的嚴氏夫婦,並不想因為要求完全有機而犧牲口感,而是期許能從減少食品添加物一步步做起。

我們在「巧食舖」逗留時,一對遠從高雄來的熟客,熱烈的和店主夫婦討論著美食與建築(「巧食舖」由建築師劉國滄建築、設計,前陣子入圍了第一屆「台灣住宅建築獎」)。不能說台灣其他地方就沒有這類主人客人一家人的店,巧食舖也設了網站通路,但這對夫婦仍勉力在台南市社區中維持實體雜貨舖,就是如此自然、對味。

安平樹屋

「樹屋」位於德記洋行之後,原是德記洋行倉庫,廣達一千四百多坪。樑椽傾毀,多株老榕盤據,天光從蒼鬱樹梢之間自然傾瀉,磚牆斑駁,老枝老根恣意漫越其屋,非常美麗。 原德記洋行

1864(同治三年)在平津條約之下,安平開埠外商雲集。「德記洋行」建築特色為典型的西洋「殖民地式建築」。灰黑色的雙座「歇山」式屋頂,雪白色的雙層迴廊拱圈壁牆,閒逸又舒適的異國空間感,素雅而動人。

蚵灰窯文化館

安平在17世紀荷據時期,就有蚵灰工匠的紀錄,即使是今天,安平舊聚落的巷弄間,仍處處可見以紅磚、老古石和蚵灰建造的房舍。身為台灣僅存的蚵灰窯,四年前轉化為文化館,介紹安平先民蚵灰製造的過程,擔負著傳統技藝保存和社教的功能,很優質的地方文化館。

海山館

1684(清康熙23年),清廷置水師協於安平,各營班兵以原屬部隊為名,建立廟館奉祀原鄉神祇,成為官兵聯絡聚會之所。當年海山館主祀媽祖,以原駐地有山名稱「海山」命名。國定第三級古蹟。

安平古堡

1622年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派16艘船艦和兩千士兵,進攻澳門不果,轉占澎湖,兩年後再轉往台灣安平,建「奧倫治」城,後改稱為「熱蘭遮城」。於1640(明崇禎13年)才完全竣工。光復後,改稱安平古堡。

原東興洋行

清光緒初,德國人東興來安平開設「東興洋行」,經營樟腦、糖的貿易,並為船務代理商。其為單層樓建築,正面為五個半圓形拱門牆柱,內有廊,圍以綠釉瓶欄。以老古石塊砌成的台基用以抬高樓層,其中開有四個半圓形的通風口,具有防潮功能。國定第三級古蹟。

台灣屋

就是安平文化資產館,也是永豐餘企業何家的祖厝,後者大方將這棟樓無償借給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館中除了展示台南史料,還提供安平旅遊資訊。人到了延平老街忙著買知名蜜餞之餘,別忘了到它隔壁的台灣屋走走。(文.馬萱人、圖‧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妙壽宮

創建於1755(清乾隆20年),主祀保生大帝。昔稱為「囝仔宮」。為三川門、拜亭、正殿一氣相連的「三連式」建築。外牆塗抹大片潔白素淨,與藍色調為主的精緻彩繪,搭配秀麗,線條柔美。國定第三級古蹟。 億載金城 1874(同治13年)日本因牡丹社事件侵台,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利用熱蘭遮城磚材與洋式紅磚建造所建。沈葆楨於城表門額親筆書「億載金城」,內額「萬流砥柱」。國定第一級古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