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美極.秋料理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在傳統中國農業社會裡,很早就有時令養生觀念,所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農民曆上的「二十四節氣」,就清楚而簡明的點出,自然變化對人生活影響。

例如,秋天有「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個節氣,前四十五天是「立秋」、「處暑」及「白露」,此時暑熱未消、卻又早晚有涼意。

之後的「秋分」、「寒露」、「霜降」,暑熱已過,秋涼加重轉寒,雨水少,萬物轉到冬天要收藏,人的身體也同萬物氣候一樣,須儲存體力,做好過冬準備。

「養生必須順應四時。」著有《順時保養有元氣》的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旺全指出,古典中醫理論,人是「小周天」,環境是「大周天」,四時氣候、土地、時辰都對人的生理、病理有影響。

陳旺全曾親身實驗,夏天心火旺,適合用較涼性的瓜類清熱祛暑,他連吃一個月的西瓜解熱都沒事;進入秋天,秋老虎威力強,一樣熱,同樣用西瓜解渴,吃不到一星期就拉肚子。而掌握時辰與飲食關係,來調理五臟,就像行船順水推舟,這和西醫預防醫學,透過提高身體機能來抵抗疾病能力的觀念,異曲同工。

秋食首要 滋陰潤燥

那麼,秋季該如何利用合適飲食順時養生呢?

陳旺全說,中醫理論中,秋季的氣收斂肅殺,在人體五臟器官中反應到肺,肺在人體功能與「氣」(呼吸)息息關連,同時也影響身體第一道防線的「皮毛」(皮膚);反應在中醫的「風、寒、暑、濕、燥、火」病徵中則多燥病。



回溯到自然氣候變化,秋天溫差大,剛要轉涼、秋老虎又來發威,稍一不慎,馬上就感冒、過敏,容易發生呼吸循環與皮膚過敏,甚至心臟血管方面疾病。

因為氣溫轉涼,燥氣襲來,人的口鼻、咽喉、皮膚都感覺乾燥,燥會「傷津」,讓唾液量減少,引起口渴、鼻乾、皮膚乾燥。為提早防患未然,中醫建議秋季飲食應該著重「滋陰潤燥」。

大自然也早已準備好秋季盛產的食物,讓人們滋潤保養。

例如,番茄富含維他命C與茄紅素,具滋潤效果;香菇的多醣體與誘導干擾素營養成分,對身體有保健增強免疫力機能;菱角的胺基酸可調節免疫力,加強抗癌機能(但澱粉高,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豌豆苗高纖,可養顏美容;偏寒性的萵苣對陽性體質的平衡有助;蛋白質高的蝦子,可補體力強身;鱘龍魚則富含膠原蛋白,軟骨素可補鈣不足,魚肚可改善免疫體質。

此外,陳旺全建議還可多食如百合、杏仁、荸薺、木耳、蓮藕、甜椒、地瓜、芥蘭、芡實、花椰菜等強化滋潤保養;但對寒涼性過強的食物,如大白菜、椰子、西瓜等瓜類或燒烤類食物,則不宜多吃。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食治》一書提及,春秋時代神醫扁鵲認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藥補不如食補,食補最好方式,就是運用當季新鮮食材做出的合宜飲食,再加上適當的運動與充足睡眠。秋天做好養生,將可過個身心舒暢的冬天!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