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前進農村玩藝術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這些畫展和畫廊的策展人真夠怪,不好好找片白牆乾淨、安靜的展畫,卻跑到荒郊野外或是市井小路中策展。

有的畫廊在港邊,有的畫廊在山顛,有的展場在派出所,有的展場在溼地中……,總而言之,都是一些老鄉鎮、老地方,都是你想不到會擺上藝術品之處。

在此借用「大隘藝術節」策展人張元茜的策展論述:「Museum(博物館、美術館),正是藝術品的陵墓。」

她觀察,近十幾年來,台灣藝術也終於開始衝破美術館牆面,「衝破聖與俗、城與鄉、學院與民間的疆界。」十一月,她在新竹三鄉策展的「大隘藝術節」,即是藝術出牆的一種,二十餘位藝術家的作品,散落在山區十五個基地,也不怕觀眾迷路。因為,這正是此展所要創造的、全新的觀賞路徑。

這般參觀法正是策展人張元茜刻意設計、要讓藝術不再有美術館牆面的阻隔:她極力邀請觀者「以複雜的身體探索路徑,從各個隘口的隙縫間穿梭,進入每一個被點在這張詩意地圖上的秘密空間。」

同樣「衝破聖與俗、城與鄉、學院與民間的疆界」之「畫展」,也發生在嘉義縣已經辦到第三年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它囊括嘉義九鄉鎮,地點從阿里山到台灣海峽,參與藝術家多達三十餘位。雖然最後動態的成果展多半只有一天或半天,這些集體創作可都是藝術家們花長時間駐村、與在地人交心的結果。而從發想到溝通再到發表的創作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行動藝術」。

其他,像台南市由老醫院改裝的「INART」畫廊、花蓮市由舊倉庫改裝的「維納斯藝廊」、以及台東縣由舊別墅改裝的「女妖在說畫」藝廊,雖然維持室內展覽的形式,但這些畫廊主持人也都很愛走出牆外、策展公共藝術,與普羅大眾對話,一點一滴為鄰里注射藝術元素。

一定有人會問:跑那麼遠看展覽,划得來嗎?其實,光是欣賞這些藝術作品與展覽空間的原創力、刺激一下桎梏已久的想像力,包括身與心,就是滿不錯的運動。尤其,在農地、老屋、小巷、山林間,看見最前衛的當代藝術,那,才叫驚喜!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