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發現全球最多萬年壺穴之河

1 基隆河×訪壺穴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在台北縣瑞芳火車站換車要往平溪線時,我發現旅客只有兩種:提袋口露出長蔥的家庭主婦,以及拎著長鏡頭、腳架的攝影愛好者。可惜的是,兩者都錯過了這附近國際重量級的地質景觀,壺穴。

台灣溪流湍急、砂岩層從北部到屏東分布極廣,集合了壺穴發生的最基本兩大要件,所以壺穴地形算是常見,如台北貓空、杉林溪,一般的河流也有零星幾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荒野保護協會監事林智謀惋惜的說,像基隆河這樣,夠寬水又夠急,可以沿途從暖暖一路往上游到十分都布滿大小壺穴,論量(曾有人統計約三千五百七十一個,居世界之冠)、論密度、論景色,都屬全世界少見的壯觀,但卻很少人知道,連當地人都不曾好好欣賞。

你可以把壺穴想像成「河裡的野柳」。過去水量急猛的基隆河及其上游支流,在下、左、右三面都是堅硬厚層砂岩的U型谷內衝撞,水流攜帶的石塊砂礫,在凹層卡住,形成漩渦,逐漸摩擦鑽鑿出許多小孔;蜂窩般的小孔又被逐漸擴大成可容納十人的大洞;或是邊緣漸被侵蝕開來,變成各種奇怪的形狀,有海豹、狗骨頭,還有石門洞。

靠近十分大瀑布的四廣潭橋下,圓圓小小的孔隙布滿了棕黃色的砂岩盤,綿延整個溪面。下橋仔細一瞧,模樣可愛。有的連成一排,像是豆子已經掉落的豆莢;有的圓孔寬闊,已和隔壁的打通,甚至還往岩盤下方深處侵蝕形成一個個的小洞,看起來就像是蓮藕的切面。這些壺穴屬於「最年輕」的,但林智謀說,也要上千年才有辦法形成!

再往前走到觀瀑吊橋下,水位帶一點落差的溪段,大石塊整塊被立體侵蝕,更深刻的被雕刻成密密麻麻的蜂窩狀,一窩接一窩。蓄水的凹洞內有許多溪蟲,不時可看到覓食的鉛色水鶇跳上跳下。

蜂窩狀壺穴密集發育區的下方,是曾經夾帶著一層頁岩的砂岩層,脆弱的頁岩被乾脆的沖刷掉,留下一對各可以容納五人和十人的大凹壁,就是著名的「眼鏡洞」。自它上方岩盤流瀉下來的溪水,左右兩道水流正好在「鼻樑」的位置交叉竄下,形成一道很具特色,近似X形的瀑布。

兩橋之間短短兩百公尺的距離,就可以看到年輕的小孔狀壺穴、壯年的蜂窩狀壺穴,以及眼鏡洞三種不同風貌的壺穴地形。

但林智謀最鍾情的一處經典壺穴景觀,在侯硐。

過了侯硐著名的拱形廢橋,就在火車站斜對面,林智謀停下來。這裡的溪水落差更大,原本約略有兩公尺,水流硬生生的往下切,帶旋轉的力量。於是這裡的壺穴更多、更深,年紀也更大,許多壺穴已高齡百萬年。它們多半不是完整圓形的穴狀,只剩其中的一個邊。圓潤的弧形侵蝕面,使得遠遠一柱殘穴,看起來就像是一頭岸邊昂首的海豹。

還有塊石頭,上方是一個下凹的壺穴,下方的水流也不斷把下方挖成拱形,左右兩邊再被侵蝕切斷,現在看起來像極了狗骨頭。

還有溪流正中央,一塊有如石門洞的老年壺穴,洞裡那塊照理說應該已經被侵蝕流走的地方,居然還有塊球狀的圓石,嵌在石門洞下方,不斷被水流推著滾著,要很仔細看才能發覺這驚奇。

遠方的雪山山脈,左一道、右一道,層層疊疊形成七層交錯的山巒,從近處鮮嫩的黃綠色、深綠色,演變成遠處青色、藏青的山色;基隆河從中奔流而來,辛苦挖鑿百萬年的壺穴,就在眼前的這個段差湧流上。洶湧的水流,往每個深深的壺穴洞裡掏了又滑開、掏了又滑開,激起的白色的浪花,彈跳在壺穴圓潤的邊上;一旁已經廢棄多時的紅磚煤礦遺址,靜靜的看著這裡的變化,直到夕陽為溪水鋪上了一層橘黃,把壺穴的陰影拉長,深孔更顯黝黑,面貌更顯神秘……

其實坐在火車裡,到三貂嶺站時往溪邊看出去,就能看到成排的壺穴;大華站一出站,也有明顯的賞壺穴路線指標。基隆河沿著平溪線這一段的壺穴地形,仍在發育中,不斷有新面貌冒出來,讓一連串的舊時煤礦小鎮,除了老街、天燈,還有更多值得你造訪的理由。若要一訪,早晨或傍晚,斜斜的光線下,是壺穴最立體,最好看的時候。

*玩河資訊

帶路人林智謀

現職:荒野保護協會監事

經歷:荒野保護協會理、監事八年、《台灣全紀錄》顧問

專長: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研究並重

*怎麼去?

1平溪線火車須經瑞芳站換車,可買一日券,在十分、大華、三貂嶺、侯硐等站出站往溪邊行,均有大量壺穴。

2四廣潭橋:觀瀑吊橋可從十分站遊客中心往溪邊走,沿指示牌到。

3侯硐觀景點:可找拱形廢橋旁的紅磚煤礦舊建築,正前方急流處即是。

*欣賞壺穴,勿下水或跨越欄杆。

*聽蛙說

單一壺穴

壺穴幼年期的模樣,很單純的為一個圓形的凹洞,會漸漸擴大或與其他壺穴相連。

聯合壺穴

同一水平面上,鄰近的壺穴擴大,而與周圍壺穴打通,聯合成一較大的壺穴或不規則凹面。

互層壺穴

底部較大的壺穴,經漩渦水流往岩層更深處挖鑿成洞,形成穴中有穴的結構。

壺穴凹槽

較深的壺穴一旦發展得較多較密,就會切穿通聯,變成一條深溝,這是壺穴發育中期現象。

島狀遺跡

繼續下切,到壺穴發育晚期,就會出現如石門洞、狗骨頭這類,遺留在河道中央的島狀殘骸,未來會逐漸被磨平消失。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