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單車這樣騎,就對了

正確姿勢+相關知識 重要性:★★★★★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會讓單車前進的人很多,會讓單車安全前進、正確前進的人不一定很多。有鑑於此,功學社單車董事長謝正寬創辦了「功學社KHS單車學校」,傳授大家小時候學單車沒人會教的騎乘秘訣。

KHS單車學校先讓學員練室內飛輪車,再帶到戶外實地演練。校長謝正寬深深覺得:騎單車先得安全,才能健康。因此,每一位來上課的人,都得如小學生般跟他大聲朗誦一遍校訓才能開課:「不必逞強,也不逞快。留得青山在,何處不騎車。」

開課了。咦!要穿室內拖鞋踩飛輪?校長說,這是要讓大家仔細覺察腳板和踏板密密吻合的感覺,才容易控制車子。接著,「騎車如穿衣服,要合身。」最基本的調整座墊高度法則是:坐在座墊上以「腳後跟」踩踏板時,膝蓋須微直,再依此調座墊高度。

而踩踏時,腳該放在踏板的哪個位置呢?謝正寬說,「芝麻球」要踩在踏板的中軸上,踩起來才會有力量。「芝麻球」骨,是腳拇指第二節及第三節處下的球狀骨,也就是腳底板最寬的那一部分。此外,騎車時,雙腳正確姿勢是平行踩踏,如果呈外八字,會分散力量的。

其次,謝正寬主張五指併攏輕輕按在車把上,並非一般常見的、拇指在下的握住車把。這麼做是要練習讓手及上半身放鬆,避免牢抓住車把而帶來緊繃感。

況且腳踏車主要靠腳及身體施力,雙手並不必使太大力氣。謝正寬以照片為證:連拿七次環法自由車賽冠軍的藍斯.阿姆斯壯,還經常像「蓮花指」一樣輕握把手呢。這顯示騎好車手部並不用力。

至於該怎麼坐,騎久了才不會屁股痛痛?相信是眾多騎士最關心的話題。謝正寬(和其他單車專家)卻說:單車椅墊是拿來靠的,而不是坐的,就像騎馬。

入門騎士乍聽往往無法接受,甚至希望椅墊越寬越好。等到實際上路,騎久了就會承認:真希望椅墊越窄越好,最好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免得它持續蹭著臀部內緣,讓騎車真正「磨」人……。

謝正寬因此寫了一段騎乘姿勢口訣:「縮小腹,立骨盆,弓背拱,肘微彎,高踝。」縮小腹用意是盡量幫助骨盆立起來,騎車時才不會壓迫會陰;將背微微拱起,眼睛為了安全,仍直視前方;肘微彎是不讓手部用力;高踝,則是踝不動、高速回轉的腳姿式。光聽口訣或無法立即體會,上了課再上路,即知其中奧妙也。

我們這回長途騎乘採訪,即深覺除了該有件好車褲,「立骨盆」與否絕對是單車行品質舒服的關鍵——尤其針對臀部。

室內飛輪課的重頭戲,是「間歇練習」。

這是提升心肺功能以及增強肌肉的,可以讓肌肉「札擠」(台語,結實之意),也才比較不會運動受傷。教練徐郁芳先請大家在飛輪車上踩到110rpm(即每分鐘迴轉速達一百一十圈,車頭上的計速器會顯示)對一般人來說,這已經很喘了。接著還得再加速踩到140rpm以上,持續十秒。而且,連續練五次……。這是非常喘了。

但實際在路上速度不會這麼快。以平地來說,每分鐘迴轉速大約六十到七十圈最經濟實惠。進階車友,則該八十至九十圈。之所以在室內用飛輪飆車,是要讓學員熟悉雙腳踩踏的協調感,且雙腳均勻施力,速度才容易加快。校長還會要求學員以左、右腳分別單腳練習上述加速過程,一般人多是右撇子,左邊身體較不靈活的,左腳要多練一次。

騎累了可以休息,但也不宜休息過久(不超過五分鐘),不然又得重新熱身。站起來騎,是最快的休息法──也是讓臀部遠離座墊喘口氣的好招。乍看這姿勢似乎很累,其實不然。每一步下踩都像是「沉落去」(台語),就是應利用自身體重去壓,而不是只靠雙腳單薄的踩。

為了證明站著騎是輕鬆的,教練徐郁芳叫我們單手騎、手指像「彈鋼琴」般輕觸把手來騎、甚至單指騎。果然證明:施力的是身體加雙腳。只要能維持平衡,雙手不緊抓把手,真的沒關係。(當然在路上不會這麼玩的)

而站著騎的方法,在上坡時也非常好用。我們接下來到學校旁的後山坡上實地演練,立刻派上用場。

上路之前,最最基本動作是先煞車再跨上車,並舉左手、往後看,確認左後方是否有來車,再開騎。據統計,單車事故有四分之一是車手自己的責任。

接下來的練習動作則有點奇怪,但在煞車、下坡時很能預防摔車,不學不行。煞車時,臀部要離開座墊、往後並往下。此舉用意是將身體重心拉後,車乍停時才不會往前表演空翻。下坡時亦適用。例如,臀部也是要離開座墊浮坐、往後並往下,體重在踏板側,重心也在踏板,才不容易摔倒。下坡時,並應搭配用「點煞」,即煞一下車、放開、再煞車。

提到煞車,初騎者務必記得先煞後輪(通常由右把手控制後車,但每台車上路前仍須檢查),再煞前輪。因為前輪煞車力道比後輪強,急煞會讓人翻車的。

校長並特別提醒:其實煞車不是拿來緊急停車,而是讓車速慢下來的。多這麼想,騎單車就不會只求快而不安全了。

一群車友上路時,別並行,成一列縱隊最好。在平路,車間距離兩部車。下坡時,則最好距離五部車。

若真的不慎摔車,此時必備的安全帽和手套就發揮作用了。但也要配戴正確:安全帽必須護蓋前額,並固定於雙耳之下,繫帶留一指空間。手套必須合手掌,不太緊或太鬆。

最後,來點「特技」再畢業吧。「抽車」,自由車比賽上坡時常見。選手們臀部離開座墊,雙腳直踩踏板,車左右擺而人不左右晃動,很能在上坡時協助加速。看起來很難,多練幾下一般人也是可以上手運用的。何妨享受一下單車技術進階之樂?

以上課程簡介,只是「功學社KHS單車學校」的部分內容,謝正寬並將集結出書。到現場演驗、讓自己的身體記憶這些安全而正確的動作,才最有效。說真的,要是沒先知道這些煞車、騎乘、休息等等要法,記者我這回採訪騎上近兩百公里,不討厭單車才怪。

車架法規

「4輪+2輪」(汽車+單車)的騎法已經風行,但攜車架如何安裝才安全?

前陣子有位消費者的單車與攜車架(車後架)一起自汽車上脫落,一時讓人懷疑:以汽車帶單車出門,可行嗎?

台北市監理所表示,只要車架廠商能出具發票、完稅證明等合格置物架資料(車架即是置物架,正牌廠商都會準備好一套),汽車車主也裝著車架正式驗車,就可以合法上路。但很多台灣車主驗車時把車架拆下來,需要載單車時再自己裝上去。其實是拿自己及他人安全開玩笑。

因此,無論是車頂架或車後架,最好購買有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審驗合格認證貼紙的產品。可請你的合法汽車經銷商推薦優質的車架品牌(歐美廠牌較有口碑),並請有信用的資深單車店安裝,不要自己亂裝,裝了之後也不要自己再拿上拿下了。

單車伸展操

可熱身、拉筋的伸展操該何時做?謝正寬認為,運動後的伸展比運動前的更重要。

因此他常是一上車後先慢速騎,這就是很好的熱身。騎至一段距離下車再做伸展。

他讀過一項統計數字:運動後一定做伸展操的人,比只在運動前伸展、而運動後不伸展的人,

更不易有運動傷害、乳酸累積──這即是造成肌肉痠痛的主因。

校長的簡易版伸展法,能減緩長途騎車後的累,且各類運動皆宜。尤其是俗稱的「蛤蟆功」(右起第四圖),可拉筋、恢復疲勞。且一旦抽筋就蹲下來做這個動作,超好用。每個動作皆左右各做至少二十秒,示範教練徐郁芳並提醒:拉筋時身體不晃動。

延伸閱讀

《路徑2──台灣單車路線指南》(浮力森林出版,周盟桂著):

台灣難得不只是旅遊指南的單車專書,路線附GPS定位、等高線

圖,並搭配網站(www.routes.com.tw)更新資訊。並有「單車

武功秘笈」、「單車文藝復興」等技術指導與哲學論述。

《時速20公里的風景:單車、美食和朋友》(天下遠見出版,鳥叫練著):

路線多半和當地台灣史相關,例如到恆春半島追尋「牡丹社事件」的遺跡。

主題乍看嚴肅,筆調卻輕鬆、搞笑。

《單車慢慢騎》(臉譜出版,王比利著):

精選22條闔家歡的單車路線,但風景一點也不輸陣。

《台灣單車旅行地圖》(晨星出版,王洪川著):

同時也是高山嚮導的作者規畫了23條經典單車路徑

,許多穿越峻嶺、深入山林的路徑亦在其中,適合

進階前參考。

《單車環島練習曲》(大辣出版,陳懷恩、黃健和著):

想環島了嗎?掀起單車環島風潮的電影「練習曲」導演陳

懷恩和資深單車中年黃健和幫你預演,不只有紀錄,還有

文筆。

《自行車全書》(貓頭鷹出版,巴蘭坦等著):

DK出版的圖文書沒話說,你想知道的單車知識都

在這本書中,包括自行維修單車的方法,單車客家

庭常備良書。

《單車學校教你的52堂課》(蘋果屋出版,謝正寬著):

功學社KHS單車學校校長謝正寬曾出版「單車安全小冊

子」,七月初則終於要將強調安全、正確的單車騎乘課程

結集出書了。

《鐵人三項運動聖經》(禾宏文化出版,Joe Friel著):

可挑單車部分閱讀以求進階,不只談運動生理,還有更多

執行細節,讓你有機會體驗精力充沛的高體能。

《單騎10000里──獨自一人的絲路沙漠、蒙古草原、西藏

雪域荒野探險記》(墨刻出版,王洪川著):光聽名字就很

嚇人,但真正完全獨立、自由的單車精神,理當如此。

《重返艷陽下》(天下遠見出版,藍斯.阿姆斯壯等著):

阿姆斯壯連拿七次環法自由車賽冠軍,其間還得了末期睪丸癌。

你不一定是選手,但絕對可以嚮往他的單車運動精神。

《佳麗村三姊妹》(DVD,弘恩文化出版):

和婆婆相依為命的法國青年「冠軍」鬱鬱寡歡,

但只要一騎上單車就生龍活虎,有可能成為環法

自由車賽冠軍。超乎想像的動畫。

「環法自由車賽」轉播:

台灣交通電視台將於7/7~7/30轉播,

專業選手英姿與法國風光交融。

校長謝正寬

功學社單車董事長、功學社KHS單車學校校長,59歲起為興趣騎單車,至今八年。自創以室內飛輪車加戶外演練訓練單車技巧,親自授課。
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ack-bikeschool 

教練徐郁芳

接觸自行車運動及競賽已有五年,曾拿過2006年KHS春季計時賽女子組第一、2008年五指山小輪徑比賽女子組第一等。「帝大水族」車隊一員。
網址:www.euaq.org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