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艾普特河岸的白楊樹_Poplars on the Epte_81.8 × 81.3

睡蓮和百子蓮_Water Lilies and Agapanthus_140 × 120

睡蓮_Waterlilies_100 × 300 cm_1917-19

莫內大展‧巷內導覽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台灣史上最豪華的莫內展,開幕了。高達三十二幅不同時期的重要畫作,不乏兩百公尺見方、一公尺乘三公尺等巨畫,分量感強,此刻都已進駐台北市立美術館。為此親手一幅幅挑定的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謝小韞說,這次的大手筆是「連MOMA(紐約現代美術館)也沒有過。」

在花博園區的包圍下,這次謝小韞挑選的主題都與花、植物有關:名聞遐邇的睡蓮約有十七幅,還有鳶尾花、垂柳、紫藤等系列。多數是從法國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Le musée Marmottan Monet)的九十三幅畫作中精選。其中「艾普特河岸的白楊樹」,則是謝小韞從英國蘇格蘭國立美術館(National Museum of Scottland)中的三幅莫內國寶,選出最好的一張來。

談論莫內的專家很多,這次「alive優生活」邀請建築背景的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吳光庭,以建築角度談論這位印象派大師的影響力。

莫內一生關注光線的變化,以大量的風景現場寫生為主,尤以植物與海岸見長,感覺好像跟建築沒什麼關係。但吳光庭說,在建築系授課,他每學期都會花上兩堂課來談論印象派。

其影響之一,是莫內等印象派畫家當時震撼畫壇的奔放筆觸,對建材的影響。

他們不再是畫室內規規矩矩一層乾了再上一層,有厚度、工整疊架的油畫技法;而是依寫生感受到的光影,同一時間迅速構圖上色完成。顏料會互相融合拉扯,看起來景象、物體的邊緣會很糊,感覺就是一團印象而已(編按:也是派別名稱由來)。但莫內卻能以此呈現天空的清澈感,水的透明度,就像可以伸手一摸,就抓到水底下的水草一樣。

吳光庭說,這影響了十九世紀中開始尋求不同手法的建築界,朝向超輕量化。例如玻璃和鋼鐵建材逐漸成為主流,可以呈現光線和線條的質感及流動,而非傳統木、石、磚架構出的沉重塊面。

其次,莫內等人會很忠實的描繪城鄉風貌,激發建築界產生對未來的想像。

例如,吳光庭很喜歡莫內一幅車站景象的畫:午後的陽光輕灑在站內,當時最重要的科技發明:蒸汽火車頭在莫內筆下,冒著藍紫色的煙。從人物畫、靜物畫轉而描繪人們真正生活著的環境,鼓勵建築界更關注公共空間能表現的色彩、光影變化。

一張巨幅睡蓮,是吳光庭認為這次展出中最重要的作品。這是莫內一九○八年白內障後的作品,紅色的、綠色的、藍紫色的線條,像胡亂撇上畫布般分布,極為抽象。

但退後定睛一瞧,便能從線條裡感受植物的姿態,並從白色的部分感覺空氣和光線的流動,較莫內早期塊面的處理更加精簡有力、富有律動感。

當我赴巴黎以蒐藏莫內睡蓮畫作聞名的橘園美術館(Musée de l’Orangerie),看遍具有「莫內紫」、「莫內綠」的種種睡蓮,雖然有清晨、傍晚的光線明暗變化,但大片暈染手法皆雷同,會有小小膩感。這幅晚期的純線條表現,令人眼睛一亮。吳光庭認為這幅畫給建築界最大的啟示,便是莫內將風景中那些不可或缺的線條,抽取與詮釋的角度和眼光。

另外,吳光庭也推薦「艾普特河岸的白楊樹」。我乍看以為畫作被裁過,一排白楊的末端,彷彿被切斷在畫布邊緣。但整體構圖因此更飽滿突出。

吳光庭說,光線在白楊樹上的效果立體感濃厚,像能親身感受那時的陽光溫度,甚至聽到拂梢而過的微風,帶來的沙沙聲。

觀賞時,不妨想像一下當時風氣為之轉變的震撼。

【延伸閱讀】哪裡看?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網址:http://www.tfam.museum/

展期:即日起至6/5

開放時間:

(1)花博期間(至4/25):週一、週二0900〜1800;週三至週日0900〜2200;(2)4/26〜6/5:週日至週五0930〜1730,週六0930〜2030

票價:300元(花博期間270元)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