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天光為伴 綠葉陪讀

成就篇》友善建築先驅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中正大學、中央大學、中原大學、文化大學、海洋大學……,一盞盞學校圖書館內檯燈下孕育多少學子的浩瀚知識和養成;這些建築物出自台灣第一女建築師,王秋華,她也是台灣現代圖書館之母。

中日抗戰期間,在大後方,緊繃的氣氛暫時被擋在圖書館之外。對其他城市都聯絡不易之下,這裡的玻璃櫃,陳列著世界文學文庫:大仲馬、小仲馬、珍‧奧斯汀……,彷彿敞開一扇世界之窗。一位十來歲的少女,用手指瀏覽了一遍後,小心翼翼的抽出得來不易的一本,一打開書,就被吸引到另一個時空去了。直到圖書館管理員過來拍拍她的肩膀說:「妳可以坐下來看啊。」她才發現自己在玻璃櫃前不知道站了多久……當時,那位管理員不知道,這位愛書少女,日後在圖書館建築上有獨特的視野。

一九二五年出生的王秋華,畢業於大陸中央大學建築工程系,與建造陽明山中山樓的同窗修澤蘭,並列戰後首兩位女性的建築師。但今年八十六歲的她,在我們前兩週採訪她時,仍親手繪製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圖書館的草圖,孜孜埋首最新工作。研究建築史的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徐明松形容她:碩果僅存,是名實相副的台灣第一女建築師。

王秋華的作品,第一眼不會給人巨大的震撼,沒有風格明顯的外觀和造形。簡單的說,不是觀光客會拿相機出來合照的代表性地標。但實用、俐落。不受潮流影響,但卻是帶領現代建築潮流與綠建築的先驅。如她回國建造的第一座圖書館,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屹立三十年,仍耐用、耐看。

曾跟隨她共事十四年的台北市室內裝修公會理事長、漢象設計總經理江建平說,王老師(曾任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建築組及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個人的設計創作慾很低,絕對不會做出「我喜歡」、「我覺得好看」的作品,永遠想的是:怎樣能更符合使用者的習慣,怎樣能照顧到最多的人,如何能與整體環境更協調。

她的建築對人、對做事、對環境都友善。這種友善建築,與「很有個性」的建築,走的是兩條不同的道路。也就是說,那五十多座圖書館,都是拿來使用的,不是拿來說故事的。

「過度重視外觀,就會忽略了人的需要。」王秋華曾在《台灣建築的中堅輩》書中採訪時這麼說。

例如,在她和美國與知名猶太教堂建築大師古德曼(Percival Goodman)合開事務所的那段時間,回台建造的中研院美國文化研究所一案中,充滿設計感的雙層屋頂,並非純粹為了展露美感和技巧,而是考量台灣的多雨與烈日,讓內層屋頂在梅雨或曝曬下,仍能隨時保持乾爽清涼。

第一層樓挑空設計,厚實建材卻有通透一如漂浮著的美感,其實也是要解決每年四分溪泛洪的緊要問題。西側,簡潔而現代的一排菱形突出造形,更非為了強調建築語彙,而是讓西晒面如何擋陽而又通風的巧妙做法。

從她設計的體現中,在在反映出她的概念堪稱綠建築先驅;優美又剛強、詩意而粗獷。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俊雄打趣說,現今建築師使用過多的形式語彙,是為了要讓別人覺得他做很多事,王老師不必炫耀,只出一兩招就能滿足生活需要。

其他的例子包括,當她為文化大學城區部大夏館改造外牆時,使用無框網點玻璃和LED燈,在台北市建國南路與和平東路一角,矗立了現代俐落的地標,你一定已經明白了,仍然不是為了流行的美感。而是在不打擾文大學生上課的情況下,以加掛玻璃的低衝擊手法,取代傳統打掉牆面磁磚時強烈噪音的缺點;同時能以玻璃上網點大小、密度來調整控制面西、面南的光線,更勝傳統外牆建材。

得獎,於她如浮雲,但是,這個案子讓她獲得美國建築協會紐約分會二○○一年年度建築設計獎,對王老師來說,仍是使用者滿意外的錦上添花。

王秋華最具代表性的圖書館,當屬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就是從這棟圖書館開始,台灣傳統上要翻小抽屜、遞借書條給管理員的習慣被大大改寫,可以在開架式書櫃間自由瀏覽;閱覽時能夠經由桌前的燈,提供足夠的照度。那些電影裡描述男女主角在書架間邂逅、談戀愛的浪漫情節,幸而不是在管理員櫃檯前排隊的殺風景畫面,多虧了捨棄商業建築、專注於圖書館設計的王秋華引進新觀念,不然不知道要晚了多少年才會出現。

更細緻的看中原大學這座圖書館,會發現到很多觀念和手法,即使是三十年後,仍有太多值得人學習的地方。

例如妙得令人感動的採光。早期圖書館都很陰暗,並不是設計者不懂得要用窗戶和玻璃,而是管理員會抱怨學生都把書從窗戶丟出去。王秋華絕不會忽略這種心聲。

她把屋頂砌出三條翹起來的斜面,其立面與屋頂平面之間,陽光可以大方灑進第四、五層的樓中樓,如此巧思之下,恐怕只有世界標槍冠軍可以順利把書從仰望角度的窗投射出去。

王秋華不主導,常聆聽最基層館員的意見,「不是自己猜猜就算了,」她常說。「充其量,」江建平說,「她只是把自己好的使用經驗轉介給使用者。」

而王秋華的生活經驗豐富,從中國到紐約,從打網球到縫紉,無所不能的興趣和廣泛常識,常是她建築養分的來源,例如設計家具。她說,在美國,所有內裝家具都是建築師自己要負責的;我的建築要別人來裝潢,豈有此理!

在中原大學,可以看到她像家具天才一樣,為雜誌閱覽區,設計如製圖桌般可斜靠雜誌的閱覽桌、圓形三人桌;以及為K書所設計,卍字型獨立卻不呆板的書桌;再來是有桌燈的長桌,以及柯比意式、方塊組裝易分別拆洗的沙發。這非生活經驗豐富的人不能通包。

根據淡江大學建築系碩士林均郁論文指出,在當年一坪造價四、五萬元的水準下,這棟圖書館的內裝在兩萬五的腰斬價就完成了,完全符合建築學中現代主義思想:以最低財力、物力,達成最實用目的。

然而其繁瑣與細緻的構思、協調成本,更在多數建築師可以忍受範圍之上。

江建平說,還年輕時,圖書館若在落成之後反映藏書空間不足或家具須調整,他常常覺得很煩;但王老師卻可以花上幾個月時間,重新檢討調整某區塊的配置,為了符合實際需求,從不嫌煩。

館外綠蔭成群的愜意悠然,也成為圖書館體驗的一部分。這是王秋華時時刻刻銘記在心上、她所堅定的建築信念:永遠要優先考量到整體環境。

徐明松說,以前在念書時,別人已經在畫建築平面圖,王老師卻還在要求他們描建地等高線,不厭其煩的講解怎樣整地最好,土可以回填的手法為何。「對大地,輕輕的碰觸就好。」她說。

三十年後的當今,王秋華純熟的採光技巧,家具設計表達出的多樣性,對環境友善的想法,仍處於趨勢前端不墜。

身為台灣第一女建築師,她不是英雄,她是友善建築的先驅導師。

【延伸閱讀】公共空間推手 王秋華40年在台摘要

在地思潮
1972年: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
在先進國家反思現代化過程中,地方建築個性消失問題時,王秋華最先在台回歸採用本土材料:清水紅磚,極具引領時代思潮意義,因此為七○年代最重要建築。(資料來源: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俊雄)
1983年:自宅及集合住宅「雪舍」

開放視野
1983年: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
引進西方圖書館開架式書櫃、閱覽桌燈設計,開創台灣現代圖書館面貌。(資料來源: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徐明松)獲獎:建築師雜誌金牌獎、省政府優良建築設計獎、內政部建築節約能源獎
1984年: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總圖書館
1987年:海洋大學總圖書館
1990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資訊大樓

巧妙採光
1996年:文化大學城區部增建、整修
不採用傳統換貼表面材料的方式,改以玻璃、鋁格柵包覆原建築控制採光。規模不大但具挑戰。(資料來源:漢象設計總經理江建平)
獲獎:美國建築協會紐約分會2001年年度建築設計獎
1997年: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修繕
1998年:中原大學全人教育館

融合環境
2006年:文化大學體育館
在狹窄山區腹地創造出大跨距運動空間。橢圓體中包含游泳池、球類教室和兩千席觀眾座椅,其造形與外觀並儘盡量融入山區景觀中,在業主所需與環境中取得平衡。(資料來源: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徐明松)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