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愛木人的原點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老是有人說潮濕的台灣不適合蓋木屋、使用木製品等等。但實情是,木頭之前默默陪伴咱們生活的日子,並沒有不好過,木製門窗、洗衣板、大小桶子、木飯瓢……,現在反而成為倒過來追回的樂活之物。國內數一數二的空間、設計作家詹雅蘭與林黛羚,攜手挖出一群捨不得與木頭說再見的人,著成《樂在原木生活》一書。小至風鈴、大至民宿,都可以讓你追隨體驗木頭永恆的溫暖魅力。在此特選鉋刀篇章,由從業一甲子的鉋刀職人,領你進入一切木作的原點。(文.馬萱人)

鉋刀來自於台灣早期的生活所需,協助人們製作的東西,大至房舍,小至一片當年家家都會有的木洗衣板。至於日式格門、窗框的溝槽,或是泡澡的大木桶,也都各有專門工具。可以想像,當年大量依賴木頭生活的台灣,有多少物件的製作,多少的工匠師傅,都得仰賴鉋刀這一門行業。

從刨「摃槌仔柄」、「鋸子手」這類較不具技術性、使用木料也較次等的工具握柄開始,然後才學鑿木、修木等初階技術,「鹿港司」(陳瑞華)十六歲進入這行當學徒,依照行規差不多三年就能「出司」。因為覺得自己這三年所學的只能算基礎,希望在不同地方邊做邊學,精進自己的手藝和應對,於是從製作鉋刀的「武市」,轉進面對不同客人、不同工具、各種鉋刀問題修整的店面「文市」。

經過了二十四年,四十歲的鹿港司決定自立門戶,這一刻對他來說才是真正的「出司」。其中,鹿港司最主要的客戶,要算是當時培養技術人才的高工學校。印象最深的,要算是公東高工。許多目前在大學院校任教的木工老師,大多是出自這裡,這在二、三十年前以木工聞名的學校,常常出國參加木工競賽,贏得無數金牌獎章。當年那些年輕的孩子們,第一套木作工具就是鹿港司為他們做的,甚至比賽前的工具調整,都一定要來找他報到,對於這些孩子,鹿港司的理念是:「學生們就是因為不會,所以才更要給他們用好的工具。」

談起鉋刀,鹿港司最先講起的是刀刃這回事。他指著刀刃上頭的短鐵片「押舌」(又稱「壓鐵」),與刨木的「刀舌」,兩片鐵件的組合,工夫就在細微之間,略有弧度的刀舌與固定作用的壓鐵結合刨床,順著木頭將木肉薄薄的刨起。

平整的基座,角度完美的刀刃,鹿港司說,好的鉋刀有三個特色,一輕門、二吃材、三過逆。輕門,指的是輕輕的施力;吃材,指的是鉋刀與木頭的服貼性;過逆,則是刨逆紋(木有順紋及逆紋)。好的鉋刀輕輕的施力,即可吸附木頭輕快的將其拋光剋逆紋,而這種意境,也往往只有專業的木工師傅才能體會得到。

除了刀刃,屬於鉋刀基座的刨床也不可小覷,無論是哪一種鉋刀,所採用的木頭只有一種,就是俗稱的「高橧」(學名「校欑」)。高橧雖然韌性高卻又很嬌貴,見不得日照雨淋,否則容易變形龜裂,尤其是剛剖好的木頭仍帶有水氣,得靠時間在室內陰乾二、三年以上,因此木材一運回家後,隔日天未亮就又得起來,將木頭先以磚塊墊高阻去地氣水氣,再用「間隔堆疊」方式存放。

每種鉋刀適合的木紋走向不同,有人偏愛斜紋,有人偏愛直紋,不同鉋刀用途適用不同木紋走向的木料。當客人指定要直紋木時,鹿港司會忍不住稱讚,這才是「內行人」。這類的客人都非常清楚,取其高橧木韌度夠不易裂的優點,也想要兼具不變形的穩定度,至於要怎麼做到,只要丟給老師傅處理就行了。

這種建立在信任上的往來,五十多年來沒有一天消失過。(摘自《樂》書第二章「木職人、木玩家」,本篇作者為詹雅蘭)

書籍簡介_樂在原木生活

作者:林黛羚、詹雅蘭
出版社:原點出版
出版日期:2011.8.4

小檔案_「鹿港司」陳瑞華

經歷:16歲當鉋刀學徒,40歲創立「大仁工具行」至今,因為技術精湛態度踏實,在鉋刀界有「北益農南瑞華」的說法
網站:www.chien-teng.com.tw/taren/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taren@kimo.com/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