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小靈感聊出大趨勢

到「讀人會」讀趣味人生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讀書會,在你我周遭不少。但是,你有聽過「讀人會」嗎?

八年前的一個冬日,一群原本組成讀書會的好友決定,不要再自己騙自己,逼大家讀那永遠沒空看的書,「改讀人吧!一本書能呈現的也許不到這個作者內在的十分之一。」創辦人之一的林柏虎說。這個新鮮的想法立即獲得回響,於是乎,讀人會正式成立。

這是個零規範的聚會。被讀的人沒有限制,參加的人數不固定,形式也不拘,重點是:要跳脫慣性,不再讀跟自己同款的。於是「高反差」,成為他們選擇「讀物」的標準,背景不同的核心成員先從自己的人脈網,不斷延伸出可被閱讀的人。因此讀人會的主題十分多元,科技新貴、音樂家、農夫、雞排店老闆,甚至是喇嘛都曾上座被讀。

「超隨興」則是他們主打的風格,他們不稱分享人為「講者」,而稱「被讀人」,這些人感染了讀人會不正襟危坐的氣氛,領帶解了、鞋跟低了,心態跟著開放起來,彷彿與朋友閒嗑牙般自在。

成員李佩倫,講到她第一次來讀人會被「讀」的經驗都笑了。當天,她打算分享其專業領域:室內設計。還為此她非常慎重的準備了好幾頁PPT。但,「你知道當天來了幾個人嗎?加上我,四個。第一個和第二個中間還隔了一個小時。」李佩倫笑說,而且講到一半,還會隨時被丟問題。

這種超自由的風格震懾了李佩倫,然而她沒有因此卻步,反而更加投入,現在成為主辦之一。她笑著說:「我就是喜歡讀人會這種像朋友聚會,無所為而為的感覺。」。而且看似鬆散的讀人會,也有令台灣社會耳目一新的想法與行動,就從這兒初登場。

台灣第一本街友雜誌——《大誌》(The Big Issue)就是其中一個產物。前樂多總經理李取中,離開網路轉戰實體前,他把這個概念向讀人會夥伴們分享。後來飛到英國倫敦,取得《大誌》創辦人正式授權,又來到讀人會,聽取各領域成員針對定價、社會觀感……等互丟意見,談著談著,行銷、發行、活動統籌的工作都有人認領了,就為了支持李取中所說:「大智若愚的愚人世代即將來臨。」四個月後,二○一○年的愚人節,台版《大誌》創刊。

八年來非計畫中的讀人會「外掛」不斷增生,高反差人物所帶來的高衝擊,讓讀人會不經意成為靈感溫床。「就像『梅迪奇效應』(註:The Medici Effect,源自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梅迪奇家族架構一個有利各種活動進行的平台,促成創意勃發)。」林柏虎說。當不同領域文化在異場域碰撞時,形成出色新構想,讀人會就是這個交會點。不過林柏虎強調,這些合作後續都是不可預期的「副作用」。常是大家參加讀人會活動時聊天聊出來的,「因為朋友相見都會報告近況,就開始討論起來,甚至來講的人也會一起參與。」李佩倫說。

成功的讀人會與講座最大差異在哪裡?答案是信任與交情。林柏虎:「不然人家沒事幹麼花時間把內心世界攤開給你看?」所以當他們邀請時,都會對講者明說,這是一群私下的朋友聚會,沒有講酬,是否願意以朋友身分來參與分享?往往,這樣的說法,還更能打動一些名人欣然答應。如北投圖書館建築師張清華、《賽德克‧巴萊》攝影師秦鼎昌,都是從讀人變成讀物。讀大提琴家范宗沛時,簡直是一場音樂加美食的饗宴!讀人會直接殺到他的義大利餐廳,范宗沛先以大廚身分確認大家義大利麵的喜好,親自下廚,一邊說開餐廳原只是玩票,誰知一開十年等心路歷程。等大家用餐時,他開始彈奏並透露自己最愛的不是孤單的solo,而是即興和樂手一起jam,夢想就是未來開一間這樣的音樂餐廳……。一個中午,大家的肚皮跟耳朵都飽餐一頓,「因為是交朋友的心態,所以能卸下心防、聊得更深入。」王贊元說。讀人會推翻組織要長久,規章得嚴密的觀念。王贊元笑說,這八年來都以「秀明農法」的有機方式在經營,沒有固定場所與時間。「後來發現這樣反而更茁壯。」

來到第八年,林柏虎表示,在讀人會見證《大誌》發生,給他們很大的感動,「過去我們是發現或參與正在發生的好玩人或事,現在想要推動一個未來的趨勢。」目前成員們積極投入的「Life Next明日生活」就是思考未來五十年人與土地的關係。看著他們陳述時充滿熱情激昂,我發現這個用自然農法養出來的團體,只要有夢想持續澆灌,就能永續經營。

小檔案_讀人會

成立:2003年
時間:每月選定一個週六上午至中午時間,以email方式通知。
網站:toreadpeople.blogspot.com,欲參加請留言

小檔案_沙龍主人 林柏虎

正行:致德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總監

小檔案_沙龍主人 王贊元

正行: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 理事長
沙龍主義:讀人會不讀書,只讀人,因為每個人都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