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綿延四百年的家常風味

2015/08/03

  • 文字 / 康文炳
LINE分享 FB分享

日本長野縣群山環繞的谷地,清晨,味噌工廠蒸氣氤氳,濃郁的大豆香味四溢。從事味噌生產研究工作長達三十八年的「味噌達人」系賀啟治,一身潔白的工作服,身手矯健地爬上工廠內兩層樓高的發酵室,從觀察窗仔細審視新製味噌的發酵情況。

三噸重的味噌原料,磨成細綿的白乳狀,像嬰兒般沉睡在直徑約十公尺的發酵室裡,靜靜的吐納呼吸。這批從大豆選材、蒸煮、研磨、種麴到發酵的味噌,將在發酵室待上二十天,接著被送進恆溫室進行「後熟成」;就像頂級的葡萄酒一樣,自然、穩定的熟成,才能萃取出最香醇的風味。極品味噌熟成期長達三年,每個步驟,系賀啟治都要細細呵護,否則溫度一有失控,味噌就會變酸、變辣,風味盡失。

味噌以大豆為原料,再依比率加入食鹽,及植入麴菌的米、麥發酵而成,因此而有豆味噌、米味噌、麥味噌三大類之分。日本的豆味噌和麥味噌分別以愛知縣及九州為代表,而使用最遍布的米味噌,則以長野縣的「信州味噌」(長野古稱信州)最為著名,至今產量依然高占全日本的四成。

農家出身的系賀啟治,自新瀉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就進入信州味噌研究所,浸淫味噌的研究長達十一年,其後二十幾年則服務於著名的長野味噌公司、光(HIKARI)味噌公司,可算是近代味噌製程演變的最佳見證者。目前,台灣統一超商和吉野家使用的味噌,都是系賀啟治監製的產品。

傳統的味噌發酵工法是以高達三公尺、約可容納三千公升的大木桶來釀製味噌,其上甚至還要以金字塔排列方式,把重達三噸的圓河石壓在蓋子上,將多餘的空氣擠壓出來;製程十分費力辛苦,但製造出來的味噌風味濃郁。不過,受限於追求生產效率及產品衛生考量,以大木桶進行發酵的傳統工法,已經漸漸凋零了。

從傳統的發酵工法到現代化的生產,對現年五十八歲的系賀啟治而言,雖然有些不捨,但過去嚴謹的工藝訓練,依然表露無遺,至今對原料品質的講究絲毫不放鬆。

日本國產的有機大豆、有機米、深層海鹽,是系賀啟治打造味噌逸品的嚴選材料;而他對極品味噌的評價是:「口味極為濃郁、香醇,拌白飯都很好吃喔!」當然,極品味噌的售價每公斤高達新台幣兩千元,也是一般等級味噌的十倍以上。

不過,儘管擁有這麼深厚的資歷,這位味噌達人依然一再謙稱,「味噌的深奧,我還不能完全深究哩。」的確,在所有食材的製造上,發酵食品的加工算得上深奧的,菌種、溫度的變化,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悠久的歷史,也正說明這類食品風味迷人之處。

味噌最初的做法,雖然早在中國的唐朝就傳入日本,但要直到江戶時代(約一六○○年)庶民階層崛起,味噌用於做湯烹調普遍化後,味噌作坊才在日本各地林立。

四百年來,味噌能穩居日本代表性風格食材之列,可能要感謝像系賀啟治一樣的味噌達人代代堅持下,才得以深入日本人的日常飲食生活之中,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日本,含蓄的男性甚至會以「妳願意為我煮味噌湯嗎?」來隱喻「妳願意嫁給我嗎?」可見味噌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地位。

的確,味噌是平凡而親切的,一如母親的家常菜。縱使在台灣,它同樣包含著許多人溫暖的青少年經驗。在那個聯考競爭激烈的年代,寒冬赴學校早自習前,從母親手中接過冒著熱氣的味噌湯,就成了此後人生最溫暖的回憶。

而回憶就像味噌的麴菌般,會日益滋長、發酵的。如今,無論是在日本旅行,或城居台北,大概沒有什麼比一碗熱騰騰的味噌湯,更能撫慰異鄉人疲累的身心了。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