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北宋 定窯 牙白劃花蓮小茶盞

北宋 定窯 牙白劃花蓮花紋茶托

宋 建窯 黑釉兔毫盞

宋劉松年攆茶圖

宋徽宗十八學士圖

浪漫皇帝的華麗茶宴

宋徽宗文會圖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四百多年歷史的日本茶道,正襟危坐,氣氛肅穆有如儀式,主人注水、擊拂茶湯、奉茶,舉手投足間,盡是優雅。但,你知道同樣的情景早發生在一千年前的中國北宋嗎?宋徽宗是亡國之君,但他也是歷史上公認不可多得的藝術天才,他對藝術的沈迷讓宋朝雖然國力疲弱,卻成為中國美學史上最輝煌的黃金年代。但除了琴棋書畫,他也是無人出其右的「泡茶專家」。

這次故宮國寶特展展出的「宋徽宗文會圖」,便是一場「皇家下午茶」,而畫中所使用的「點茶法」,正是日本茶道的源頭。「點」字為滴注之意,指用茶瓶將沸水注入茶盞中。

池畔大樹下,一群文士圍坐在黑色方桌邊,案上襯著潔白的器皿、茶具,擺得工整講究。蘋果、桃子、蓮蓬盛在金盤上疊成尖尖的小山,盤間還點綴著花樹盆景,顯然是盛夏的饗宴。文人談笑著,前方燒水的爐火正熾,其中可見二個細頸尖嘴的茶瓶。僮僕正在一小桌上備茶,其中一人左手持黑漆茶托,上托白色茶盞,右手持長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畫中的「點茶法」,後來被榮西禪師帶回京都,發展成日本茶道。「抹茶其實來自中國,而徽宗本身就是精通此道的高手。」致力烏龍茶道教學的茶人解致璋笑說。

唐代陸羽著《茶經》,開啟了中國人對茶的情感,到了北宋,「茶道的風雅發展到了顛峰。」解致璋說。光是這幅畫的茶席中,就洋洋灑灑擺出了一百多件瓷器,其中牙白、青白的茶瓶、茶盞和茶托,均為宋代最常見的茶具。茶托等於我們現代的咖啡盤,「形如碗而帶托盤,下有足」,碗的部分為茶托的托圈,中空無底用以承茶盞,宋人畫中茶盞與茶托都是形影不離,成套出現。一般點茶通常使用白瓷,釉色瑩潤光潔,宋詞中的「乳霧泛冰瓷」,即指茶湯在瑩白瓷盞冒出乳白霧氣之美。但若是比試茶葉的「鬥茶」,則會用胎骨厚重的黑釉茶盞(如上圖),「因為宋代的茶色以白為貴,黑盞最能襯托茶色。」解致璋說,其中以建窯的黑釉兔毫茶盞最受宋徽宗青睞。

宋徽宗這位浪漫的中國皇帝愛茶成痴,經常設茶宴款待大臣,並親自為大臣點茶,甚至撰寫一本《大觀茶論》,僅僅二千八百字,然從茶葉產地、種類、製茶、到器皿的選擇等,有全方位的精闢介紹。其中更是詳述他心目中最高明的點茶法為「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欲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遶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蘖之起麵。……第二湯自茶面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止,茶面不動。擊拂既力,色澤漸開,珠璣磊落……」短短幾分鐘,細分成七道工序,鉅細靡遺,彷彿徽宗就在眼前一氣呵成的教學。以上這段用白話來說,解致璋解釋,首先把適量茶末舀入茶盞,注一點熱水調成非常均勻的乳狀茶膏後,一開始不可直接從茶面上方,得沿著茶盞周圍徐徐注入熱水,先慢慢攪動,再逐步加速用茶筅(ㄒㄧㄢ)環迴擊拂,「就像打蛋的動作。」我們一步步隨著徽宗的文字,彷彿看到潔白如雪的厚沫洶湧,溢盞而起,卻緊貼盞沿、凝而不動,這就叫「咬盞」。盛行宋代民間的「鬥茶」就鬥這功力,誰的泡沫鮮白、緊咬不退,即為贏家。不過,雪白茶沫是給皇帝的貢茶才有的產物,其實一般民間、寺院裡喝的是跟現今日本抹茶一樣的翠綠茶湯。范仲淹〈鬥茶歌〉中有一段「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忠實描寫了茶色為綠,由此窺知宮廷與民間的落差。

華麗的點茶隨北宋的結束漸漸式微,到了南宋,茶葉與器具已不若「文會圖」中如此講究。直到明代又興起另一種喝茶方式,也就是我們最熟知的「泡茶」。明太祖朱元璋嚴禁豪奢的團餅茶進貢,因此茶葉不壓不碾了,將散茶置入茶壺中,以熱水沖泡。點茶法自此在中國絕跡,中國茶道,套一句流行話:「回不去了!」

「其實也沒有回頭的必要。」解致璋說,「我們仍可延續的是宋畫中的茶宴美感。」古人在山林間,或坐聽松風、汲泉烹茶,融入天地之間的悠然自在。學藝術的解致璋也總是號召學生拎著茶具往外走,在花蓮七星潭邊曬月光,在陽明山邊等曙光,美景當前,大家都捨不得說話,貪婪的享受與大地對飲的茶席。「這就是在生活裡的禪。」解致璋笑說。

國寶小檔案_宋 徽宗 文會圖

年代:西元1100~1135年間
規格:縱184.4公分、橫123.9公分
重要性:陳列宋制茶器最多的繪畫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