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食育陳惠雯 攝影李俊賢

食育陳惠雯 攝影李俊賢

食育陳惠雯 攝影李俊賢

食育陳惠雯 攝影李俊賢

食育陳惠雯 攝影李俊賢

食育陳惠雯 攝影李俊賢

食育陳惠雯備用圖檔 攝影李俊賢

增補陳惠雯 攝影李俊賢

彎腰種 時食吃真味

農莊媽媽,田園間找新鮮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大屯溪邊這片叫做「幸福農莊」的農地,是陳惠雯孩子們的遊戲場,國一的小貝、小三的寶弟帶著才一歲半的小乖,在滿是各種作物的鬆軟土地上玩耍。

陽光曬出了土壤與雜草的香氣,小水圳溪水潺潺,這個時節裡,在田間看得到翠綠的茭白筍、紫土色的番薯、橙橘如童話馬車形狀的南瓜,以及吊掛在藤枝上大而筆直的關刀豆。

有太多的事物值得觀察,處處是看不完的顏色、形狀,與聞不盡的氣味。這些景象對孩子來說完全不陌生,他們是既吃過米、也看過稻子在田裡長大的孩子,他們會低下身子來細細觀察作物,知道每種蔬菜的姿態。

當初,陳惠雯就是在日本嘗過一口以「秀明自然農法」所栽植的番茄後,感覺像是被電到一樣,「因為那番茄真的有種很香濃的番茄味。」聽起來有點好笑,番茄不就是應該要有番茄味嗎?那是有別於以往經驗的濃烈滋味,是她在台灣未曾經歷過的,引她三、兩口就將番茄吃光,那味覺成為身體的記憶,讓她回台後,在自家開始了不灑農藥、不添肥料、依時而種的自然農法。

當孩子出生之後,她更想要將這樣的食物真味傳遞給他們,於是舉家遷徙來到淡水大屯溪邊,開始了農莊的生活。

溫柔的冬陽下,農莊女主人正悉心的解說著紅蘿蔔的疏苗方式,對象是來農莊參與農作課程的學員們,「紅蘿蔔苗不喜歡孤單,它不能跟其他小苗離得太遠,但也不能完全長在一起。」陳惠雯解說農事的方式,聽起來就像是在照顧孩子一樣,一般人聽起來覺得新鮮,但她說:「這些話題,我的孩子們早就聽到耳朵都長繭了!」

拔除的紅蘿蔔苗葉,裹上天婦羅麵粉來炸,又是一道田間美味。那如草原般撲鼻而來的菜根香,是紅蘿蔔菜苗特有的芬芳,這是我的第一次嘗鮮,對陳惠雯的孩子卻已是生活裡的一部分。

每年,陳惠雯會捧著一籃剛從田裡採收的新鮮紅蘿蔔,對著家裡的五個孩子這麼宣告:「今年的第一根紅蘿蔔來囉!」這像是家裡的一個小小儀式,全家人以歡欣喜悅的心情,來迎接只有冬季才會現身的紅蘿蔔。

「紅蘿蔔不是四季都有嗎?」這恐怕是大部分人的感受,畢竟在市場、超市無論何時都看得到紅蘿蔔,所有配菜裡也不缺它的蹤跡,我從來不曾體會過迎接冬季第一根紅蘿蔔的心情。

這富含大地營養的「旬之味」,將陪伴全家人度過整個冬季,陳惠雯會讓紅蘿蔔以不同的姿態登上餐桌。煮至半熟再拌上沙拉醬及少許茴香、海鹽,或是直接切片以奶油煎至半熟,都能讓紅蘿蔔變得外表甜軟、內裡香脆,自有一番風味。

一般孩子不愛吃的紅蘿蔔,在陳惠雯家可是搶手貨,老四寶弟尤其愛吃,從田裡現拔的紅蘿蔔,稍微清洗,完全不必去皮,就是他最好的零嘴。那帶有自然芳香的甜味,讓孩子完全不會抗拒,那就是食物的真滋味。

陳惠雯說,「在這裡,大地就是我們的冰箱,我們家幾乎沒有廚餘。」作物每個時期、每個部位都不會被浪費,孩子從小就看見父母處理食物的方式,也理解每種作物自有其最適合生長的時節,他們識食、時食,同時也惜食。「菜菜寶寶」,是他們稱呼蔬菜的方式。

春天,陳惠雯則會帶著孩子們下田,讓他們親手種植一塊屬於自己的小田地,仔細的去觀察稻穀生長的情形。

她曾在《食育小學堂》書中,記錄她和寶弟的田野互動。「哇!發芽了!發芽了!」頭一次看到自己親手栽種的稻米發了芽,寶弟雀躍無比,嫩綠的小苗在田地冒出頭,很努力的要向上攀升。陳惠雯形容,「寶弟好開心,簡直像得到了禮物一樣!不,或許可以說,比得到禮物還高興!這是自己第一次種出了稻子。」

陳惠雯教寶弟跟稻子寶寶說話,照顧植物時,嘴裡要像哈利波特念著魔法咒語一樣,將自己的心念傳遞給作物,「孩子的信念確實有種神奇的力量,由他們播種的蔬菜、稻米,發芽率確實都比較高。」

引發孩子對身邊事物的關心後,陳惠雯會再進一步展開機會教育。「猜猜看!一碗飯,需要多少顆穀子當種子,才能種出來呢?」一百顆?兩百顆?還是一千顆?答案竟然是:「一顆!」這恐怕是連大人都會感到錯愕的答案。

稻米確實是一種具有神奇力量的作物,陳惠雯告訴孩子,「稻米是相同面積裡,能夠養活最多人的農作物。一株稻穗有兩百多顆穀子,一株稻子可以有十株以上的分枝,所以很容易就有兩千多個小孩了!」一顆米,就有這種繁衍能量,所以怎麼能不好好的珍惜呢?

不施農藥,不撒肥料,作物全依土壤的營養及自身的抵抗力成長,就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長大。以冬季即將現身的青江菜為例,在幸福農莊裡,要耗費四十五天才能收成,若以慣性農法耕作,則只需一半不到的時間。

孩子們都理解,自家的蔬菜靠自己的力量慢慢長大,才會有屬於蔬菜的自然滋味,那是健康土地裡的微量元素所造就的風味,不僅美味,還有著非當季作物的飽滿營養。他們會說:「只花一半時間長大的作物,就是『二分之一』食物。」

陳惠雯也會以實驗的精神,帶孩子實際了解食物滋味的差異。孩子有次買了外頭的炸雞,做媽媽的就要趕緊「消毒」。

她買了品質好的雞肉,醃製過後現炸,熱呼呼上桌,孩子的味蕾最忠實,他們直說:「媽,外面的炸雞太鹹了,還是你做的比較好吃!」這句好吃說得自然,但對做母親的來說,卻是最高境界的讚美。

陳惠雯感受到,孩子也像植物一樣,要慢慢長大,身心才會有足夠的養分及抵抗力,家裡五個小孩出生以來,從沒有因為生病而挨過針、吃過藥。當初大女兒出生時,患有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也在飲食改善後不藥而癒。

再者,孩子在性情上,也比較來得專注。演講活動邀約不斷的陳惠雯,有時難免得帶著寶弟與小乖在身邊,這兩個孩子竟然可以在兩個小時之中不吵不鬧,安安靜靜的相互玩耍,一直等到陳惠雯演講結束。

「這是今年的最後一根紅蘿蔔囉!」有迎接,就有送別,當紅蘿蔔在餐桌上陪伴大家一季之後,春天來臨時,大夥就要跟它道別了。陳惠雯說,此刻大家心中會有種淡淡的哀愁,要以一種莊重的心情送走朋友。

我想起日本茶道中所說的「一期一會」,在人的一生中,珍惜、把握每次碰面的機會,對人是如此,對田裡的每一顆作物,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孩子的心裡想著:明天,又會有哪位朋友要來拜訪呢?

【延伸閱讀】給孩子的一畝田

認識四季作物

父母帶著孩子多認識當季食材,可以讓孩子認識配合節氣營養價值高的食材,也能感受季節變化的美感。

如何用小孩子能懂得方式解釋?例如,解釋冬季的蔬菜,陳惠雯會告訴孩子,冬天的葉菜類都是穿「防寒外套」層層包覆的類型,像青江菜、高麗菜、大白菜等一層層疊上葉子的蔬菜,就會在冬天出現;而怕冷的紅、白蘿蔔等根莖類,就要躲在地底下避寒。

春天到,冬天的蔬菜會開花結籽,此時就要吃一些葉菜及花菜。進入夏天,天氣變暖,田地裡就會有空心菜、地瓜葉、莧菜、皇宮菜等開始採收。盛夏時,春天播種的作物漸漸長大,就是品嘗花果的季節,青椒、茄子、秋葵、番茄、菜豆、玉米,還有小黃瓜、大黃瓜、絲瓜、苦瓜等各種清涼的瓜類,正好可以平衡夏季身體裡的熱氣。

和農夫做朋友

要都會父母帶孩子下田當然有執行上的困難度,陳惠雯建議,不妨聯合幾戶家庭,一起找尋自家社區附近的農夫,邀請他以自然的農耕方式來種菜。這麼一來,不僅有健康的蔬菜可吃,也讓農夫有固定安穩的收入,更讓孩子在放假時有處農場可以去走走。

打造陽台菜園

如果願意自己動手栽植蔬菜,一盆不嫌少。父母可以在自家陽台或是窗台,利用圓形或是長形的花盆來種菜,帶領孩子觀察作物從種子、發芽、疏苗、長成等各個步驟,是最直接的生活教育。颱風之後,搶收後的作物比較有農藥殘留問題,這時自家的小盆菜就可以派上用場。

小檔案_陳惠雯

淡水大屯溪幸福農莊女主人,育有5個孩子。著作包括《食育小學堂》、《我的幸福農莊》及《食在自然》等。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