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乾隆爺的玩具間

【故宮好好玩】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清高宗乾隆把玩古今、融會東西,是中國最會「玩」的皇帝。學者粗估,兩岸故宮(台北六十九萬件,北京逾一百五十萬件)加上戰亂中流落全世界的,故宮藏品高達兩百多萬件,其中一半以上出自清朝,尤其是乾隆任內所燒造、蒐羅的寶物估計高達其中的七成。

玩這麼大,是因為他最有條件。從夏朝到滿清,中國四千年世襲帝制長河中,輪番登場了大約一千位君王。若要票選最「好命」皇帝,乾隆一定拔得頭籌:他的接班最順利(由祖父康熙欽點並親自撫育),掌權最久(在位六十年,讓位給兒子嘉慶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壽命也最長(八十八歲)。

在他統治下,清帝國的文治武功都達到顛峰:他將新疆納入版圖,疆域達到一千四百五十三萬平方公里,是明朝的兩倍;六十年間,中國人口翻了一倍,逼近三億人;國庫白銀則暴增兩倍到八千萬兩,還有餘力多次減免全國賦稅、漕糧。然而,他退位不到半年,嘉慶元年,南方就爆發白蓮教之亂,大清帝國迅速走向衰頹,故宮再也不復昔日輝煌。

做為中國歷史上最有權有錢的收藏家,乾隆是文物的蒐羅者、整理者、仿製者、創新者,可能也是最大的「糟蹋者」。關於他和故宮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但可以透過以下幾個層面去勾勒。

審美觀:貴古崇洋愛奇巧

乾隆不是至情唯美的藝術家皇帝,他的一切品味,背後都有「帝王形象」的考量,都以「統治」為出發點。「端嚴,華麗,有西方巴洛克主義的裝飾風格,但又不能失去帝王的大器風範。」這是學者們對乾隆審美觀的一致看法;「以古為貴,以洋為美」,則是這種審美觀的表現。

首先,乾隆是很「崇古」,而這跟「繼承中華道統」的用心有關。

國學大師辛意雲表示,滿清統治者是關外異族,為了有效統治人口龐大的中原漢民族,從建國之初就汲取金朝和元朝的教訓,力行漢化,以文教治國;一方面廣開科舉,以官爵籠絡讀書人,而另一方面又以絕對專制的高壓手段,箝制民間思想發展。

康、雍、乾三位皇帝不僅從小熟讀四書五經,還能寫一手好字,欣賞戲曲,營造園林,品評文物,藉此表達自己完全認同、融入中國傳統,甚至青出於藍。

「可以說,乾隆就是一個典型中國文人的無限放大版,」故宮指導委員、前科博館館長漢寶德表示。

現在去故宮,處處可看到乾隆的題詩,他的「三希堂」裡,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三希」的意思,除了表示對這三件稀世珍寶的喜愛,對老師「二希先生」蔡志遠的景慕外,也有「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的自我期許。

對於故宮歷代珍藏的骨董,乾隆也像個老學究一樣,仔細把玩考據。他會細看出土器物上面的斑痕,推測它在墓坑裡的保存狀況,還在許多器物上題詩,表達以古為貴之意;他說「古丙科為今甲第」,意思是原本被古人列為丙等的,因為稀有,現在都成了寶貝。

因為喜歡古物,所以乾隆也大量「仿古」。

他將青銅器改為瓷器或玉器,還實驗了種種釉色,讓瓷器呈現出如茶葉末般的斑駁銅鏽,猛一看簡直分不出是銅器還是瓷器。

同時,他也將圖案轉化。

殷商時代猙獰的獸面紋,變成了柔美的幾何圖案;周朝乳丁紋中央嵌了一個大大的「壽」字;元代寶石紅僧帽壺邊緣,鑲了炫麗的金邊;甚至還把西洋的鐘表圖案燒製到器物上……。或許因為形制不是原創,仿古器物的評價和知名度,遠遠比不「轉心瓶」等創新琺瑯瓷那樣耀眼(見「洋玩意篇」),但它們的工藝成就仍然不凡。

當時清宮「造辦處」轄下各工坊為了投皇帝之所好,工匠們爭奇鬥豔,塑造出以「奇巧」取勝的乾隆工藝。

譬如故宮人氣展品廣東牙匠陳祖章的「雕橄欖核舟」,長三.四公分,寬高各約一.五公分的橄欖核,被雕成一艘小船,不僅門窗俱全,裡面有八個或坐或立、衣冠髮式都不一樣的小人,弧形的船底還刻出蘇軾《赤壁賦》全文三百多字,令人嘆為觀止。

整理觀:井然有序入圖鑑

乾隆是個工作狂,也是個秩序狂。他喜歡井井有條,將一切事情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而這種個性也反映在文物對待上。

對於皇家所擁有、數量驚人的器物,他都一一品評、定等第、做圖錄,分門別類將精品收入匣中,或放入不同的「多寶格」,普通器物則做為日常消耗品來使用。

他即位不久,就下令將古代銅器(包括銅鏡)詳細整理,最後編纂出統稱為《西清四鑑》的四大部圖鑑,登錄了超過四千件銅器,每件都有名稱、尺寸、解說,如果上面有銘文,還連銘文一併註釋。此外,他也整理了《西清硯譜》二百四十枚,還有《陶冶圖冊》和許多本陶瓷圖冊,裡面有製陶的流程,也有重要的器物圖錄;另外像是畫片、字畫扇、墨、古錢、鐘表等,也都一一清點歸類,宮中幾十匣藏放一等珍玩的多寶格,也各有圖錄,一目瞭然。

不僅如此,對於周邊少數民族進貢的馬匹或異獸,他也會指派「傳教士畫家」郎世寧等人,以西方寫實技法做圖錄,如「十駿圖」的馬、非洲狐猴、白鶻等。

這些幾乎和實物一般大小的寫生圖,連皮毛、血管都絲絲入扣,這不是藝術也不為「趣味」,而是嚴謹的文獻紀錄。

收藏觀 蒐遍古今最狂熱

由於乾隆喜歡骨董珍玩,而百官投其所好,收藏面向廣泛,四處蒐羅進貢。

從古老神秘器物到世界各地奇珍無一不蒐。但因為當時考古知識貧乏,其中許多是「偽器」,同時又有許多真正珍貴的器物,被錯誤對待,屢次「凸槌」。

譬如刻有神秘符號的古代「良渚文化」玉琮,被不知情的乾隆加上琺瑯銅蓋,拿來當花器;他還把自己最鍾愛的新石器時代「人面紋」玉圭弄顛倒了,為它配的紫檀木座、題詩、鈐印通通錯置,以致現在觀賞時要倒著頭去「猜」字。

乾隆的收藏同時也帶動了全中國的文物熱潮。而故宮也在其狂熱蒐羅下成為文物寶山,然而後遺症也是極大。前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曾有專論指出,乾隆「視文明遺產為個人私產」,並以「子子孫孫永寶用」做為珍愛文物的出發點,讓中國藝術始終停留在封建格局裡,無法廣被民間欣賞。

比照同一時期,法國民眾抗議貴族把偉大畫家的畫作藏在家裡,為了平息民怨,法皇路易十五選了一百一十件畫作放在盧森堡宮裡公開展覽。這一年是一七五○年,即乾隆十五年。

同一時代的俄羅斯彼得大帝,公開號召民眾進入博物館(附設公共圖書館和天文台)去學習,甚至附送每位參觀民眾一份簡餐和一杯伏爾加。因為他知道文化不僅是珍玩趣味、藝術之美,它本身就是強大的力量,可以啟迪民智,促成進步。

歷史是諷刺的,一心想「家天下」的乾隆,最終打造了故宮這偉大的博物館,但這不是他的本意。只能說倘若地下有知,對於自己的「被貢獻」,他或許與有榮焉吧?

【延伸閱讀】

內填琺瑯西方仕女執壺

立體花卉、西洋人物、雞心型壺身……,這些山寨版洋玩意兒,是乾隆的獨特喜好之一。(高19.9公分 寬12.6公分)

右旋白螺

藏傳佛教的吉祥法器,乾隆52年林爽文之變,乾隆就派福安康帶著這支白螺,渡過「黑水河」來台鎮壓。(長18.9公分 寬9.4公分)

古銅釉雙耳香爐

這件小瓷器造型花俏,上面有青銅器常--見的如意雲和螭龍,還有乾隆朝獨創的「古銅」釉色。(高8.5公分 口徑8.7公分)

雕橄欖核舟

陳祖章是乾隆朝內務府的著名工匠,但這種橄欖核舟不是他的專利,民間也很風行,一支小舟可以賣到白金五十兩呢!(長3.4公分 寬1.4公分 高1.6公分)

番蓮蕉葉觚

原本的青銅造型變成瓷器,還藉著華麗色彩及流暢線條營造金屬質感,是乾隆「仿古癖」的傑作之一。(高21公分 口徑14.1公分 足徑5.8公分)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