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玩物喪志終成鐵律

警世格言刻遍千古器物,刻不入內心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雖然很愛玩,事實上,「玩物喪志」,一直是乾隆念茲在茲、警惕自己的事。二十五歲即位,八十五歲退位,乾隆皇六十年如一日。

每天清晨六點多一個人用過早膳後,他就穿戴整齊,在乾清宮裡閒坐看書,耐心等候文武百官集合上朝。他極少醉酒,不戀女色,平日以詩文自娛,一生居然寫了四萬多首詩(許多是君臣一起創作的)。

這樣一位皇帝,可以說是一邊玩物,一邊治國,倒是跟今日大家提倡的Working hard, playing hard(努力工作也盡情玩樂)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例如,他對宋瓷愛不釋手,尤其珍愛有著「雨過天青」色澤的汝窯。偏偏汝窯是在宋徽宗時達到顛峰,而宋徽宗則是帝王玩物喪「國」的代表。

那麼,怎樣才能既歌頌汝窯,又和亡國之君宋徽宗劃清界限呢?

乾隆的方法是,在多件汝窯器物上,分別鎸刻「玩當喪志戒惟茲」、「玩物敢忘太保言」等詩句;還有一首乾隆三十八年時刻在紙槌瓶上的詩,最後兩句是這樣的:「當日奉華陪德壽,可曾五國憶留停?」當年靖康之難,徽宗、欽宗父子被金國擄走,最後在「五國城」淒涼死去。乾隆問和自己同為「高宗」、當時倉皇南逃建立南宋的趙構說:你在德壽宮裡和劉貴妃把玩這件器物時,有沒有想到你的父親和兄長啊?

像上述這種刻在陶瓷上的「詠瓷詩」就有兩百多首,每一首都引經據典;一面品評器物,一面警惕自己、同時也訓示子孫,篤信「文物治國」。

以下幾件文物,可以略窺乾隆的「文物治國」觀。

一顆泥丸化成一首警世詩 北宋定窯白瓷嬰兒枕

舉世只有3件的國寶級「定窯白瓷嬰兒枕」,是故宮的人氣展品。但在它的美感和趣味之外,乾隆還注意到一件事:原本應該是中空的瓷枕,卻有一小塊泥丸沒有清乾淨,以致移動時會口匡噹作響。

於是,乾隆就寫了一首詩刻在這個瓷枕的底部:「北定出精陶,曲肱代枕高。錦繃圍處妥,繡榻臥還牢。彼此同一夢,蝶莊且自豪。警眠常送響,底用擲籤勞」。

這首詩的前半部是讚美這件「精陶」,中間引用老莊哲學,最後兩句則引述了兩個歷史故事:「警眠常送響」,指的是「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中,吳越王錢繆勤政愛民,睡覺時枕著圓木(警枕)不敢熟睡,因此國家富強;「底用擲籤勞」,則是說自己一向討厭晚起,所以不必像南北朝的陳武帝一樣,要侍臣投擲物品弄出聲響,來叫自己起床。

像這樣刻在陶瓷枕上的御製詩,不下20首,千篇一律,都是訓誡自己不要貪睡,要居安思危,時時警戒。從中也可以發現乾隆有本厚厚的「帝王經」,隨時以歷代明君為榜樣,以昏君為警戒。(高18.5公分 長27.7公分 底 31×13公分)

A級仿玉也有深學問 清仿漢玉螭紋盃

這是一只高度不到5公分的小小白玉杯,杯口兩端各雕了一隻「螭」(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龍),玉沁斑斑,古意盎然。最奇特的,是這只玉杯被裝在一個精雕著雲龍紋的木匣裡面,內匣還刻了乾隆所寫的「玉盃記」。

乾隆愛玉,天下知名,那這一定是名貴的古玉了?其實不是,它是一只仿冒品。

話說乾隆有天閒暇無事把玩此杯,乍看之下,覺得玉質褐裡透紅,光澤極美,應該是漢朝古玉,但「撫之留手」(觸感粗糙),又讓皇帝起疑。於是他召來宮中玉匠姚仁宗一同鑑識,沒想到姚仁宗看了噗哧一笑,答話說:「這是我祖父做的,我們家世代為玉匠,所以一看就知。」(「嘻!小人之祖所為也,世其業故識之。」)

自家做的假骨董,被不知情者當作寶物進貢入宮,豈不犯了「欺君之罪」?何況小小玉匠竟敢掃皇帝的興,還嘻笑不以為意,未免太大膽了吧?

但乾隆沒有生氣,反而追問,天下仿玉這麼多,為什麼這一只可以以假亂真?

姚仁宗回答,父親曾告誡他,古人染一根羽毛都要三個月,何況染玉呢?做一塊假玉,要「熱潤」,要「夜熾」,要用金剛鑽在上面搗出細孔(「密施如蜂螫」)、用琥珀滋塗浸漬,還要用火烤,「勿烈勿熄,夜以繼日,必經年而後業成」。他還說,現在做假玉的人都貪快,不肯下功夫,這和「圬者圬牆」(塗抹牆壁做做樣子)有什麼差別?

姚仁宗從一塊假玉能夠講出一番道理,讓乾隆不得不佩服,因而讚美他「梓人雖賤役,其事有足稱,其言有足警」,於是特別以這篇文章為姚仁宗立傳,同時傳誦天下,讓臣民學習他的榜樣。(口徑6.6公分 高4.6公分)

鬥智機關深藏做人之道 竹絲纏枝番蓮多寶格圓盒

多寶格是清朝皇帝專屬的「玩具盒」,在宮中數十萬件藏品中,只有一等一的精品才會收進為它們量身打造的多寶格,方便皇帝隨時提看賞玩。

和同一時期西方流行的「藏寶盒」一樣,多寶格的秘訣在於「開啟」的機關,乍看之下整件器物似乎渾然一體,天衣無縫,其實裡面大有文章,皇帝必須親自動手去觸摸、推拉、裝卸,才能夠打開暗門、抽出夾層,過程中充滿了「鬥智」的樂趣。

有一件多寶格,不僅工藝奇巧,還深具說教意味。它只有24公分高,暗褐色的外表,竹子材質,裡面「只」裝了27件珍玩,夾在一堆鑲金帶玉的寶物中,一點也不起眼,然而它卻是乾隆皇帝最鍾愛的多寶格之一。

它的造型是工匠利用機軸原理,把圓筒型的盒子分成四個扇型,180度打開,可以開展成一直線,再往外翻轉至360度,則變成四方型,象徵君子「心境平直,做人圓融,處事方正」。(高24.5公分 直徑18.5公分)

愛情雞缸杯強作治國訓 乾隆官窯 粉彩雞缸杯

說到雞缸杯,很多人都會想到明憲宗成化年間的「鬥彩雞缸杯」。但傳說中皇帝痴戀奶媽、藉公雞母雞傳情的淒美愛情故事,在乾隆仿造下,卻變成了「不敢耽安興以晏」的道貌岸然治國聖訓。

不過,乾隆也是癡情的。雖然在位六十年,他念念不忘的只有元配孝賢皇后。可惜夫妻感情雖好,兩個兒子卻先後夭折,乾隆十二年除夕夜,次子夭亡,隔年孝賢皇后也傷心而死。自此乾隆性格大變,從寬厚仁君變成了生殺予奪的大獨裁者。(高6.8公分 口徑8.1公分)

從上述可知,對於玩物,乾隆時常戒慎恐懼。可惜,縱使在器物上刻滿了警句,卻因無法戒除自己內心的物欲和貪念,一切終歸徒勞。

年輕時的乾隆,以「拒貢」聞名,因為他知道,一旦收受大臣的貢品,要秉公賞罰就難了。

但乾隆十六年,太后六十大壽,他首次以「上下聯情,勢難概斥」(君臣之間聯絡感情,很難一概拒斥)為理由,接受大臣進貢。自此之後,各種古玉、鐘表、字畫、如意、朝珠、鼻煙壺……,源源不斷入宮,貪腐之風也悄悄吹起。

在以往,歷代皇帝納貢都有嚴格規定,只准許督撫以上的重臣,在三節(冬至,中秋,皇帝生日)時進貢,可是後來各地官員巧立名目踴躍進貢,乾隆無法抗拒誘惑,規定越放越寬,終至失控。

於是,皇帝出巡時要收納「迎鑾貢」、去熱河避暑有「木蘭貢」、地方官員入京晉見有「陛見貢」、加恩進爵有「謝恩貢」……;大臣進貢,而旁邊小吏也要「幫貢」,層層剝削、交相賄賂。到了晚年,已有痴呆病徵的乾隆更是需索無度,荒謬的程度令人咋舌。根據朝鮮使臣朴趾源在《萬國進貢記》的記載,乾隆七十大壽時,他在北京附近看到各地進貢的大車綿延天際,估計達到三萬輛,還有無數珍貴易碎的珍玩,用人擔著、馬駝著、轎子載著。為了搶運貢品,人車爭道,以至於「鈴鐸動地,鞭聲震野」。

單以「如意」來說,自認是文殊菩薩轉世的乾隆,對於這種帶有佛教意味的裝飾品特別喜愛,他宣稱自己不喜歡「整玉如意」,喜歡上面有鑲飾的,於是鑲金鑲玉、鑲翡翠瑪瑙的如意堆滿宮中。

嘉慶四年,大貪官和珅被抄家時,竟也抄出一百多把上好的如意。

歷史沒有僥倖。

再怎麼自認意志堅強的皇帝,也逃不過「玩物喪國」的鐵律,君臣一起「玩」也一起「貪」,各種貪污大案的層級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乾隆晚年,四川有「嘓匪」、南方沿海有海盜,他一退位,白蓮教之亂就爆發了。十全老人親眼目睹帝國沒落,憂憤攻心,可惜悔之晚矣。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