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愛之入骨 玩殘國寶

囂張刻字!當頭蓋章!皇帝爺自創虐愛術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二○一一年,故宮特展「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造成轟動,但參觀者在欣賞這幅長達六公尺、空山綿延、意境渺遠的巨作時,可能不知道,他們面對的,可是中國古往今來第一幸運的名畫。而這,全都要拜乾隆皇帝「看走眼」之賜!

「富春山居圖」有多幸運,只要對照它的孿生兄弟、由不知名畫家所仿作的另一幅「富春山居圖」就知道了。

被稱為「子明卷」的仿作「富春山居圖」,是乾隆最鍾愛的一幅畫。不僅平日時時展玩,連外出巡幸時也要帶在身邊。從乾隆十年收到這幅畫,到乾隆六十年退位,這五十年裡,他在畫上題詠了長長短短的五十六篇詩文,山峰旁、山壁上、山凹谷地、遠方樹叢頂稍……,每一吋的留白都被高矮胖瘦、不同字體的各批次「御筆」侵占,高度僅三十三公分的畫作,竟分割成上、中、下各擠了三排字。

原本空靈的天際烏雲罩頂,而苦心經營、虛實掩映的空間布局被堵塞窒息。乾隆看到畫面已滿無處題寫時,竟還忍不住慨嘆「以後展玩,亦不復題識矣」!

「子明卷」收藏入宮的第二年,真蹟「無用師卷」就現身了,乾隆皇帝又愛又疑,他說自己「兩圖相互比對,反覆端詳」,又和大臣再三討論,結果裁定子明卷才是「無上神品」,把無用師卷打入冷宮不再賞玩。也幸虧乾隆以假為真,我們今天才有幸能看到原汁原貌的富春山居圖真蹟。

另一幅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在故宮紀念品專賣店裡翻看「快雪時晴帖」,二十多頁的冊子裡,一開始就是乾隆皇的四個大字「神乎技矣」,字間鈐印著「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和「八徵耄念之寶」兩方大印,之後一連串的乾隆評語、記敘、感想,一直翻到第九頁,才終於看到那珍貴的、短短四行、總計二十八字的手帖本頁。乾隆還自以為權威的題了一行小字「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後面再補上和王羲之灑拓風格完全不搭的粗大「神」字;手帖裡侵門踏戶的,則是各式乾隆「鑑賞印」,包括「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幾暇鑑賞之璽」,都是故宮文物上罪跡斑斑的「累犯」。

乾隆當然不是有意毀寶,只是太愛這幅作品,恨不得把自己的一生情感都給記錄進去。漫漫冬日,乾隆皇窩在小小的「三希堂」裡展讀這幅手帖,從「快雪時晴」想到窗外的雨雪、豐年的祝禱和自己的心境,於是一股腦兒抒發在書卷上,什麼「入冬已兩月,落雪忽通宵」、「入春甘雪頻霑」、「喜雪再記」……,甚至自己老了「不用眼鏡,今歲詩字多艱」,只好命大臣代筆等小事,都絮絮叨叨的記載在上面。這種把自己和絕代珍品「合而為一」的熱切渴望,讓人看了真不知道該笑還是該悲。

平心而論,在書畫上題詩、鈐印,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乾隆並不是始作俑者。光這幅「快雪時晴帖」,上面可以追溯出來的賞玩者,就包括宋徽宗、宋朝大畫家兼收藏家米芾、元朝大書畫家趙孟頫、明朝徽商大商人吳廷等等,他們也各有印記或品評,只是沒有乾隆那麼囂張而已。

故宮前書畫處長王耀庭曾為文表示,書畫上的「違『章』建築」固然礙眼,但印記流傳至今,卻成了另一種歷史。如果把這些收藏者的印記按時代排列出來,就好像一本完整的戶口遷移登記,足以為古書畫開具出生證明。而一幅朱印點點、「流傳有緒」的古書畫,不僅擁有歷代名家的品味背書,偽作的機率也大大降低,可說是「身價百倍」。

據說自視甚高的才子蘇東坡,寫字時就常「卷後餘數尺」,「以待五百年後人做跋」,可見名畫如美人,本來就不甘寂寞,而乾隆的霸王詩印固然喧賓奪主,令人厭惡,但比起有些古人拿書畫為自己「殉喪」,他的「子子孫孫永寶用」算是比較理性的。

但,在器物上刻詩,就真的是乾隆獨創的「文物虐愛法」了。無論哪種材質的古器物,或陶或瓷、或玉或木,幾乎都逃不過他的魔手。

目前正在故宮展出的「得佳趣」,便是以乾隆的「刻詩陶瓷」為主。這些底部被刻了詩、總數達到兩百多件的陶瓷器物,許多是宋、元、明三朝的官窯。乾隆一心「以宋瓷為瓷」,因此被看上眼的都是一級國寶,也都被關愛得走味變形。

例如台北故宮僅有的二十一件汝窯器,就有十三件被刻了詩。其中舉世僅有一件的「無紋水仙盆」,端凝澄靜的天青色澤,配上稜角和盆緣周邊的神秘淺粉色光澤,美得令人屏息。乾隆當然也知道它的美,說它「火氣都無有葆光」,卻又稱它是「猧食器」(餵貓盆),硬把它降格了。

瓷器底部刻字,還算事小,乾隆最可怕的毀寶是大剌剌刻詩在器物身上,就像是好漢被黥了面、刺了青,令人看了有說不出的彆扭難過。例如在「得佳趣」展中,有一個距今約兩千年、西漢時期的黑陶繭形壺,橢圓的造型質樸大器,壺頸上有三條凸弦紋,壺身則是三條一組、像畫線似的凹弦紋。乾隆皇帝就利用這些線條,在間隔處刻上了「御製詩」,而且兩面各刻一首,一點也不留喘息的餘地。

在詩中,他稱讚陶壺「雅看樸素質,不事琢磨勞」,又說「土為萬物母」、「蒼實皆元氣」。但多了這說教意味十足的御製詩,讓這個墓葬出土的古陶器再也不樸素;原本飽滿淋漓的元氣,也在刻字成傷下,一洩不復返了。

乾隆皇帝自己「得佳趣」,無數古物卻浩劫難逃,功不抵過,應該是很清楚的。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