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DSC04261

IMG_6615

串聯千里的手感步道

運用山土落葉細枝,築起最長的人情味

2015/08/03

  • 文字 / 季子弘
LINE分享 FB分享

二○○二年,一則四輪傳動車涉溪的電視廣告,讓觀眾見到「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震撼畫面。眾人開始嚮往接近自然,特別是這種只需「坐在車裡吹冷氣」,就能輕鬆深入自然秘境的方式,當時也看到這則廣告的徐銘謙,感想卻是滿肚子火,立刻投書報紙,寫了一篇《穿林跨溪、靠我雙腿》,從此便和山林步道結下不解之緣。

徐銘謙開始發起一連串保護自然及抗爭政策的社會運動,早期她發現陽明山坪頂古圳步道原本古樸的鋪面,卻被政府換成透水性不佳、材質又硬的花崗岩,理由竟是因為原來的古道上「長滿青苔」。她詢問當地山友更換花崗石階後行走起來感覺有何不同?得到的回答多是「走起來腳容易痛」。於是她發起了的「刷青苔,救古道」行動,希望保留真正好走的古老地面。

徐銘謙開始深思人類、步道與自然土地三者的關係。她再進一步思考後發現,如果只是針對單一個案的古道進行保護,也只能處理看得到的表面問題。「從那之後,我開始研究步道工程,一路回溯,終於發現美國有群人為阿帕拉契山徑所做的事,他們的動機和手法似乎就是我想要找的答案。」她向客委會申請到築夢計畫。二○○六年,她親身踏上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參與當地協會舉辦的步道志工課程,認真聆聽一條步道要告訴她什麼?她又能為步道做些什麼?

「台灣步道大致有二種,一種是當地居民自發性把家裡不用的廢輪胎、腳踏墊、門板、地毯、乾掉的水泥包,鋪在山上比較容易積水濕滑的路段。另一種則是由政府發包的步道工程,不僅從外地運來各式建材,為了整地還東砍樹、西挖地,只為了蓋涼亭、設欄杆和做水泥鋪面。」但去美國學習的經驗告訴她,所謂手作步道,就是一條「有社會公民及志工參與」的純手作步道。因為手工,所以進行每個步驟都得仔細觀察,小心操作,速度快不起來,慢工才能出細活。

從阿帕拉契山徑回來後,徐銘謙開始接觸剛發起的千里步道運動,決定召集志工的方式來推廣千里手作步道。二○○七年開始,第一場實作的手作步道是在霞喀羅古道,「當時這個活動是需要額外付費的,三天兩夜費用兩千元,那時我還擔心怕沒人會來,想不到首場活動就有二十九人報名來參加!」這對首次舉辦手作步道活動的徐銘謙來說,真是一大鼓舞!

後來她又與林務局合作,陸續在桶后、都蘭山、合歡東峰、太魯閣綠水合流段步道、金山兩湖村生態園區、猴硐劉厝古道、福州山步道、台灣大學梅峰農場翠峰三角峰步道及阿朗壹古道等地,進行手作步道修復的工程。至今全台步道修復長度將近五千公尺,約投入兩千名志工的人力,總計貢獻時數達兩萬個小時以上。政府發包的步道工程,平均每公尺造價是五千元,而請這群志工來做,每公尺造價還不到五百元。

這麼多志工參與步道修復工程,來的人年齡層非常廣,最小的是小學五年級,最老的也有七十幾歲。其中也曾遇過罹患自閉症及過動症的孩子來參加。徐銘謙說:「我覺得玩泥土做步道帶來的成就感,似乎無形中療癒了他們的情緒。」

每條步道修建前,徐銘謙必須和專家一起事先探查,弄清楚當地「土壤、水和重力」三者因素對於步道的影響。因為步道主體是土壤,水和重力則會影響步道土質鋪面保存的耐用係數;一條手作步道的成功關鍵,就是得處理好這三者間的平衡關係。

徐銘謙舉最近剛完工的台北大安區福州山步道為例:「福州山原本是公墓用地,當初為了整建成公園,政府直接從外地運來很多客土覆蓋在山坡地上。這些土大多黏性很好,黏土的特點就是保水性高,因為容易造成路面泥濘,很不好走。」被大量黏土覆蓋的福州山,步道路面遇雨則滑,當地居民向里長抱怨,里長也從政府申請到經費鋪設水泥步道。「幸好當時有位鄭先生及時跳出來,請求里長不要鋪設水泥,反覆折衝協調後,總算阻止原本可能的惡夢發生!」

那位鄭先生自己上網研究,比較各國手作步道和水泥步道的差異及利弊,將蒐集得來的資料印出來裝訂成冊,每天就到登山路口向往來的民眾說明,並且爭取連署支持。最後成功說服里長及當地居民,讓福州山步道整建工程得以用手工方式進行施做。

徐銘謙說,居民都以為土會吸水所以是禍首,「但如果水不會停留在步道鋪面,就沒有積水,自然不會泥濘。」她的邏輯永遠清清楚楚,為了讓大家踩踏在自然土壤上,那種舒適自在的感受,徐銘謙與荒野保護協會召集志工進行排水工程,開始這場讓土壤重回山林步道的小小革命。

他們先沿著步道動線挖出排水斜度,挖出的土壤集中在一旁留用;斜度挖好後,再蒐集當地石頭,擊碎成小碎石,填充進挖好的坑層內當作支撐重量的級配。這厚達五公分的碎石級配層,是步道得以順利排水的重要部分,因為碎石間有空隙,雨水才能從步道表面流下,儲存於碎石層中。

下一步,再將先前挖出的土平均鋪回碎石層上當作鋪面,鋪好後還沒結束,必須再用耙子小面積的局部翻攪,讓土壤和表面碎石相互咬合,這樣就能增加鋪面的穩定度。做完了這個動作,接著還要將表土夯實。

徐銘謙談到這段,忍不住稱讚同伴們的巧妙創意:「我們沒有夯土機,同行志工郭大哥靈機一動,利用一塊現地廢棄的枕木,再釘上兩根長木條,就成了非常好用的夯土工具。」有了工具,大夥開始輪流將步道鋪面夯實,一塊一塊慢慢夯,就像在燙一件明天出席宴會要穿的襯衫,夯得扎扎實實,工工整整。路平了,排水系統做好了,大夥兒也都累了,但還剩下最後一步,那就是:撒落葉。

「一般人總習慣掃落葉,因為在水泥地上落葉會造成濕滑,但在手工做的土壤鋪面步道上,落葉卻能巧妙融合土壤,發揮不錯的固定效果。」徐銘謙解釋為何需要撒落葉的理由。混和土壤與落葉細枝的手作步道,看起來就像一條由先民日常慢慢走出來的天然小徑。

走在這樣的步道上,鋪面有彈性,腳踩下去可以分散力量,走起來腳步自然輕盈不少。

徐銘謙心中那條猶如阿帕拉契山徑的夢幻手作步道,終於在台北福州山步道上得到實現。原本山上的土壤留下了,如今呵護著每位行走者,分擔他們雙腳踩踏而下的沉重力量。土壤溫柔而上的反作用力,讓行者回憶起兒時跑跳在田土上的自然律動,這正是徐銘謙希望分享的手作步道獨特魅力!

【延伸閱讀】值得一遊的手作步道

(一)新北市猴硐劉厝古道

幫當地人打掉水泥、刷青苔、整修石階,維持古樸自然步道與尋找當地的打石工法傳統。

(二)新竹林管處內洞森林遊樂區內的無障礙棧道平台

由步道志工與身障團體共同參與,全台第一條為身障者設計,能通往欣賞瀑布景觀。

(三)太魯閣國家公園手作砌石步道

步道位於綠水登山學校旁,連結綠水合流步道與錐麓古道。成立全台第一個志願服務法下的步道志工隊伍,期盼傳承築路人的傳統,分段修復合歡越嶺古道。

小檔案_徐銘謙

年齡:38歲(1974年)
現職: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副執行長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