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就愛小房子

顛覆大坪數思維,創造空間小確幸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和孩子玩投接球的遊戲。擁有鋪著白卵石與灰石塊、小魚在池水裡游泳的日式庭園。三五好友一起用溫泉泡著腳,喝下午茶。以上這些生活片段,都發生在不到十坪的實際住家室內裡面。

不用懷疑。十坪,一樣可以過著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一樣可以讓人看了嚮往。而且,是真的在裡面生活,不是剛裝潢好的空屋,更不是樣品屋。

我們都忘了,小空間其實有許多美好:像鑽進兒時秘密基地般,親暱溫暖;椅子往後一轉,馬上能從手邊的家事抽離,加入家人的談話;打掃很快;只是換套窗簾,好像換了新裝潢。更實際一點,每月房貸可以從四萬元變一萬元……。

事實上,不少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們,不約而同都愛上小房子。

在首爾,室內設計名家申敬玉,一直到兒子退伍回來為止,一家四口都住在不到二十坪的小房子裡。申敬玉在今年五月剛出版的《小家很有愛》裡面說,「不必拘泥這裡是臥房、這裡是廚房、那裡是陽台……的固定觀念,可以隨心所欲的依照自己的想法混用,正是小房子(尤其是無隔間)的魅力所在。」

她認為,關鍵在於,改掉「需要一張桌子時,就一定要買張新桌子不可」的觀念。或者客廳一定要有沙發、餐桌就是要用真正的餐桌才行。家具之中,有些是能以一當十,例如沒有椅背的椅子。把它到處移動,也可當成輔助用的工作桌、床鋪旁側櫃。換一種觀念,就能騰出許多空間。

在香港,知名建築師張智強(曾設計北京《長城腳下的公社》之〈箱宅〉)的自宅,將近五十年來,一直都只有十坪大。

「我覺得很夠用了啊,住三十坪?太頹廢了吧。」他用搞笑的語氣說。他的十坪裡面有一米九的浴缸、兩米半的長書桌、一百二十吋的投影屏幕……至於那些他用不著的機能,像是廚房,他把它「折」起來收在電視機後面,有如活動式圖書館書櫃,要用時才「展開」。所以他家有「變形金剛」和「瑞士摺疊小刀」之稱(可上Youtube搜尋Gary Chang)。

「這不是一個空間課題,而是一個心理課題。」張智強說:「你要非常了解你自己才行。」哪些是你每天想花大把時間享受的?是泡澡、看書,或看電視?該放大的充分放大,用不著的越小越好。極端的比例能讓小房子魅力更強。容易浪費空間的設備,都要想辦法縮到最小,包括層板,用鋼板而非木板,每層省下的二點五公分,集滿四層就可以多放進一排他最在乎的護膚用品。

在台南,建築家毛森江找到漁光島僻靜角落,一塊兩百坪的建地,蓋了一棟七坪的小房子。「七坪大的房子,很小;可是七坪大的房間,已經很大了。」毛森江說。「房子還有social功能,房間不必。」簡單的說,只為住在裡面的人設計,客廳,客房,全免。「許多大老闆房子那麼大,最後還不是回到自己的房間裡不出來。」

於是七坪內,沒有沙發,沒有茶几,也沒餐桌。沿著牆面發展的是,可以取水、燒水的小檯面,媲美小型「水屋」(日式茶道的準備間),用來泡他最愛的茶。客人來,就著他的書桌喝茶、對談,也不會覺得少了什麼。但他一開門竟然是魚池、卵石步道,讓自己一來到這座別院,就可以安靜下來。

綜合他們的想法,以及之後的幾個案例,我們整理出讓小房子住起來很幸福的四種方程式:

一,是打破制式格局,活用家具。讓每個空間,都有好幾種功能,房子馬上乘以好幾倍大。

二,是充分了解自己,放大最需要、最喜歡的角落,縮小用不著的功能。

三,是放棄為客人著想的空間設計,把房子當成自己房間一樣擺設,騰出的空間就能實現稀奇古怪的超現實想法。

四,最後誠心建議:如果格局已經沒辦法改變,徹底清除「下次可能有機會用到」的雜物,把空間還給人而非物,就能換取「現在家裡竟然可以這麼空曠」的優閒感。

不用羨慕大豪宅,小房子,真的也可以很幸福。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