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201207lns0316

小農粗食好手藝

2015/08/03

  • 文字 / 駱亭伶
LINE分享 FB分享

孔子曾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近年來「吃粗食比較健康」的觀念卻勢不可擋。日前「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穿圍裙擔任起總鋪師,帶著十多位台灣小農在「SOFR3SH太平洋鮮活」辦桌,舉辦一場夏日粗食宴,把在地當季盛產的食材,透過再簡單不過的烹調方式,做出一道道鄉土料理。

「alive優生活」發現,粗食強調捨棄煎煮炒炸的繁複過程,改用汆燙、涼拌、清蒸,甚至生食的方式,不但可保留食物原有的風味與營養,更容易讓忙碌的上班族拿掉心理門檻,在家動手自己做。

然而,粗食有滋味?好吃嗎?很多人更關心。

強調簡單烹調的粗食,往往會讓人聯想到不甚美味的菜餚,但有趣的是,小農們端出的私房粗食料理,其實不同於古早時代「喫粗飽」的觀念,也並非一味追求健康,反而在健康和美味之間,達到完美平衡。究竟怎麼辦到的呢?像是,運用天然發酵食品就是其一。客家第二代「阿金姐工作坊」的彭巧嫻烹調的「甘甜梅子魚」,就以自家醃製生產的客家紫蘇梅和醬汁為秘密武器。其做法是選用輪切的土魠魚(因刺少且更易入味),先起油鍋放薑片爆香,將魚片煎到兩面金黃後,倒入梅汁與醬油以比例三比一來調味,最後煎至收汁即可起鍋。紫蘇梅汁可去腥,酸甜口感更開胃,而且放涼了也好吃。

彭巧嫻說,這道菜的做法傳承於母親,梅子是鹼性食品,紫蘇有補血作用,有客家人的九層塔之稱,都對身體有益。

炎熱的夏天,特別適合這種烹調絕招。像是拿盛產的苦瓜、鳳梨做為主要的食材,將苦瓜去籽、切塊、汆燙之後,與梅汁及少量鳳梨一起煮沸放涼,即是一道開胃的配菜。而喜歡吃小番茄的人,也能將小番茄汆燙去皮,浸泡在梅汁中冷藏一日,這道菜吃起來冰冰涼涼的,不但少了苦瓜的苦澀味,酸甜開胃,變得異常可愛可親。

小農粗食百寶箱裡的法寶還有,醬汁。同樣適合夏天吃的「哇沙米豆腐」,選用了在有機通路頗有口碑的「豆之味」豆腐,豆味濃郁豐美,做法簡單,只要在豆腐上頭鋪上手工研磨的新鮮山葵細末,吃的時候再淋上手工黑豆醬油即可。我發現,加入大多數外銷日本、台灣很難吃到的山葵,果然與一般市售添加辣根的深綠色芥末醬差很多,含蓄微嗆的口感有如在味蕾上跳舞,完全不同於後者直通鼻腔、腦門的嗆辣感。連小時候愛吃的黏牙麥芽糖,都被小農當成秘方、拿出來做菜。沒想到很多人長大後就不曾碰過的麥芽糖,竟是滷肉時增添自然甜味、並具油切功能的好夥伴。

來自竹南的「來春嬤」,拿出以小麥草、純糯米為原料,經十四小時柴燒熬煮的天然麥芽糖,做法是選用飼養期較長的天然豬或農家自養豬(肉質較Q彈、不肥膩),依照一般滷肉程序,在最後熄火前十五分鐘(過早放,肉質會變硬)加入麥芽糖(一斤肉約放六十公克)即可逼出一大碗油,經麥芽糖加持的滷肉連皮帶肥一起吃,香Q下飯,讓人無法抗拒。

小農們也提醒,雖然正值夏天,但涼拌吃多了容易胃寒,所以在盛產海鮮的夏天,不妨可以搭配個蚵仔湯。當天「阿禾師自然水產」帶來口湖碩大肥美的蚵仔,以薑絲、豆豉爆一下,加水煮沸就成了一道叫好叫座的風土料理。

楊儒門說,粗食宴的構想是來自於增進農學市集小農們感情的一家一菜活動,原本每週五晚上和星期六中午,這些擺攤的小農們都會提供一道菜讓小農、工作人員和客人一起品嘗。

沒想到,這些菜餚道道都透露著小農的烹調智慧:不用山珍海味,在地就有好食材;不用做工繁複,也能有好味道。也因此,將來他也會不定期在SOFR3SH太平洋鮮活,舉辦料理教學與試吃活動,不藏私的把這些小農的粗食秘技分享出去。

]

小檔案_SOFR3SH太平洋鮮活

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4段216巷27弄16號B1
電話:02-8772-2901
時間:0930~2130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