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法新社

京都-庭園

石與水構築最枯淡的優雅

2015/08/03

  • 文字 / 劉黎兒
LINE分享 FB分享

日本庭園的起源據說是豪族的古墳,其後就是平安時代的淨土式庭園、而發展為室町時代的枯山水庭園、而到江戶時代的大名庭園,亦即庭園的原創期、黃金期都在京都。京都庭園是日本各處庭園的範本,尤其二次大戰時沒遭到空襲,自然環境條件優越,留有如珠玉般的庭園群。現在京都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庭園就有八個,可見京都庭園已經不僅是日本人最愛,也是世界各國人最愛。

庭園樣式的變遷受時代背景、宗教思想,尤其跟日本歷史有密切關係,造池引水、築山填砂,搭配庭石與與草木花鳥,如此庭園景觀反映了活在那個時代日本人的美意識。

京都庭園關鍵字是,石與水。雖然庭園是以自然風景為範本而縮小重現,主要是四大要素:水、石、植物、景物(借景)。植物與借景,在西洋或中國庭園也都能看到,京都庭園如果掌握石與水,就能理解庭園之美。

世界庭園分為形狀規則與不規則兩種,京都庭園全是不規則,是比較自然風的曲線,而且左右不對稱,主要有三大類,池庭、枯山水、露地(茶庭),江戶時代的迴遊式庭園往往是很巧妙的將三者組合在一起。水是庭園裡流水的遣水、曲水、池水、瀑布等;日本在飛鳥時代還有直線方池,從奈良時代起就是和緩曲線的曲池為主流,在京都平安時代誕生了以池為中心的寢殿造(貴族宅邸)庭園跟淨土庭園,而室町時代開始有不用水的枯山水,這是以砂與石為主角而不用水的枯池。不論曲池或枯池,都常有彷彿海景的造型,如有蓬萊等神仙島、鶴島、龜島等,這有長壽不老等吉祥意味。

池的形狀有的有相當特徵,像西芳寺(苔寺)是宛如草書「心」字的心字池;每個庭園都有許多特色,京都桂離宮除了建築本身可觀之外,也有說法指桂離宮之美在於池,池是庭園主角,描繪出獨特的曲線的水邊(護岸)更襯托出池水之美。

西芳寺是日本許多庭園的典範,銀閣等基本上都模仿西芳寺,將庭園分為上下兩段,上段是枯山水庭園,下段則為池庭。庭園裡的水除了積水的池子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流水,有細長流水,也有池子變形的寬流;像曾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的山縣有朋,在東山(南禪寺附近)附近的別墅庭園「無鄰菴」,除了借景東山連峰外,主要就是引琵琶湖疏水而造成相當大的池子,構成池泉迴遊式庭園,草坪、樹木的綠意跟多彩的石組調和最為可觀,從母屋內部或小走幾步就能充分享受該園獨特的明朗景色。

庭師利用地勢差距而造的三段瀑布,將水注入庭園中間,而積散為寬淺的池子,從瀑布口回首庭園,則樹梢映照在池面,成為閃爍青空圖的基架,別有一番滋味。庭園因為作家不同而表情各有不同,像重森三玲的做庭著名的都是枯山水庭園,石頭變成主角,凸顯出強烈個性;石頭的組合有時會說故事,有時會暗示主人心境,有時則會擺出天上或海上情景,既象形又抽象,有時也能形成歷史的謎,讓人想解開庭師的用心。

庭園作家用複數的自然石的石組配置,表現庭園內的世界觀,像小崛遠州設計的南禪寺金地院庭園裡非常著名的是,用石組來構成「龜」、「鶴」,稱為「龜鶴之庭」。龜石的中央有一個突起的大石稱為「龜甲石」,而鶴石有個細長的首石,彷彿鶴的脖子,因此有了招福又美麗的造景,其他也有神仙島如蓬萊、瀛洲、方丈等,都是受長生不老的神仙思想而呈現的;有時候也會用自然石加上非自然的加工石如石燈籠、手水缽等來搭配;金地院是江戶時代初期臨濟僧為德川幕府所設的以心傳心的寺院,庭園全面鋪有白砂,砂上有龜鶴兩個石組。

枯山水庭園在京都聞名的是東福寺、龍安寺、建仁寺、妙心寺、大德寺、曼殊院等,禪宗寺院居多,映入眼前的大抵是閃閃發亮的白砂,這非餘白空間,有時也會有巨石、樹木的存在。枯山水庭園因為較無鬧意,常為冥想的禪庭,例如重森三玲做的大德寺龍源院,禪的課題是追求事物內面真相。這樣的教誨也是庭園的課題,像以白砂跟苔來表現水的波動,觀客是否悟出真山真水?在自問的同時也凝視自己的心;當然不必想那麼多,只是發呆也有充分的洗心效果。

枯山水庭不用水,除了砂石外,也用苔、灌木來表現自然風景;有些庭池雖非枯山水,有巨大池水,卻以石頭為主角,如二條城的二之丸庭園;石頭學問大,是京都庭園重要特色,也影響江戶時期在東京或日本各地庭園。中國庭園雖然也用石頭,但多採用有侵蝕而出現複雜奇怪形狀的石灰岩如太湖岩等,而且中國庭園以石築山,因此出現有宛如水墨畫般的直立急峻的岩山等,日則以土築山,維持比較溫柔的起伏線條。

京都庭園最想表現的是兩種本質,一種是枯淡,一種是優雅,有時是兩種的對照;京都曾有過絢爛奢華的王朝文化,因此庭園也有展現優雅華麗,如四季花木色彩;而用枯山水則是表現日本特有的「侘」(wabi)與「寂」(sabi)的枯淡美感;其他也有許多動與靜的對比,像大德寺大仙院的書院庭園裡的枯山水的名庭,切割為兩段,上段是嚴峻之氣,而下段表現出躍動之感,將兩種極端凝縮其中。(本文作者為旅居日本三十年的知名作家)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