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美國經典公路之旅

2015/08/03

LINE分享 FB分享

一九五七年,傑克‧凱魯亞克( Jack Kerouac )把他跨越美國的旅程寫成了小說《在路上》。半個世紀以來,書中勾勒出遠方的僕僕風塵,激盪一代代年輕人躁動的心臟。「垮掉的一代」早已在路上走散,但傑克走過的那些城市,卻暗藏下了他們的玩世不恭與落拓不羈,吸引著更多在路上的人。

上世紀四○年代,一群來自紐約的大學生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年輕人,在那個熱血而迷茫的年代裡蹺課、玩爵士樂、在冷戰中為自己的權益辯論。接著,他們踏上了橫跨美國大陸的旅程─為追尋新的美國夢,抑或只是為了尋求刺激、音樂和女人。

假如「垮掉的一代」有信仰的話,那麼《在路上》(On The Road)一定是他們膜拜的聖經。這部自傳體小說中描寫的漫無目的的公路流浪,發生在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年間。去年導演華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將這場旅程放上大銀幕。傑克‧凱魯亞克在書中以薩爾‧帕拉迪斯(Sal Paradise)這個角色出現。另一個主人公狄恩‧莫里亞蒂(Dean Moriarty),這位來自科羅拉多州的小夥兒行為乖張,總能引起「一陣狂野的美國式的喝采」,他的原型來自「垮掉的一代」中的領軍人物尼爾‧卡薩迪(Neal Cassady)。如今,你能以同樣的勇氣上路嗎?「垮掉的一代」用行動闡釋了什麼是旅行,那當你心動,就隨時隨地都能出發。

薩爾和狄恩一群人在穿越美國大陸後,「那神話般的、坐落在十一座小山上的、白色的」舊金山乍然現身,狄恩激動的大喊「我們不能再往前了,因為前面再也沒有陸地了!」在美國,沒有一座城市如同舊金山一樣,對任何國家民族的相關事物均持懷疑態度。凱魯亞克將這座城市暱稱為「藩仔」(Frisco),而當地人則痛恨這個稱謂。這是一個充滿個性、反叛又不失浪漫情懷的都市,自我壓抑和頹靡消沉在這裡顯得不合時宜。舊金山的這股精神,在「垮掉的一代」紛紛湧入這裡時就已顯露端倪。當時聚集在此的還有大批詩人和藝術家;數十年後,嬉皮和聲援同志的支持者也蜂擁而至。

當年「垮掉的一代」主要在北灘(North Beach)活動,位於唐人街以北,是義大利人聚集地。登上電報山(Telegraph Hill)的科伊特塔(Coit Tower)可以俯瞰這片區域,欣賞海灘美景以及周圍「十一座熱鬧的小山丘」。信步往南便來到了「垮掉的一代」博物館(The Beat Museum)。在這裡,你也許會對這群具有反抗意識和浪漫的年輕人送上遲到的敬意。那些當年飽受質疑的叛逆文字,今天被鎖在玻璃櫥窗裡妥善保存。你可以透過老電影了解那個年代最前衛的文學家、藝術家及音樂家,甚至還可以買一個凱魯亞克形象的搖頭娃娃做為紀念,裝飾在自己的愛車裡。

這條街的一邊通向著名的城市之光書店(City Lights),該書店由詩人暨出版商勞倫斯‧費林蓋提(Lawrence Ferlinghetti)於一九五三年創辦。艾倫‧金斯堡那部驚世駭俗的長詩《嚎叫》在這裡出版後,其粗俗淫穢的言辭和激烈反抗主流文化的精神引起輿論的軒然大波,出版商費林蓋提也因此被控以「傳播淫穢作品罪」。而最終出乎意料的,他被宣布無罪釋放,這標誌著自由言論一次里程碑式的勝利。自此,書店因其獨立反叛的精神而名聲大譟,今天書店依然蒐藏了很多「垮掉的一代」及其後來者珍貴的文學作品。

附近的維蘇威酒吧(Vesuvio Cafe)裡裝飾著第凡內燈飾,掛滿老照片,這是「垮掉的一代」又一處精神遺址。有一次凱魯亞克躲過了和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見面,跑來這裡飲酒。他酩酊大醉—儘管他喝的不是那些後來以自己命名酒(現在這裡的龍舌蘭酒、朗姆酒和橙汁雞尾酒都被戲稱為「凱魯亞克」)。

離開舊金山之前,薩爾履行了自己的諾言,爬上了「在峽谷神秘的通向太平洋的一側」的山峰。那是個美妙的下午,薩爾俯瞰著「原始渾厚的美洲大陸」。他攀爬的正是塔瑪律派斯山(Mount Tamalpais)。順著塔瑪律派斯山國家公園(Mount Tamalpais State Park)裡那條長達八十公里山徑行走,你會感受到你正和凱魯亞克一同在路上。當你站在「美國的盡頭」,你會像薩爾一樣,發現眼前已經「沒有去處了—除了往回走之外」。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