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壹週刊》前副總編 退休只想住台灣

她愛上台灣的第一理由,就是敦化南路

2015/08/03

  • 文字 / 陳怡如
LINE分享 FB分享

要說出愛台灣的一百個理由,你會說什麼?台灣《壹週刊》創刊元老黎慕慈,來台長達十四年,她在今年出版《愛‧來去‧住台灣》一書,以真誠又幽默的文字,道出她在台灣的百種體驗。

黎慕慈雖是澳門人,人生卻有大半輩子在香港度過。十五歲到香港讀書,大學去了澳洲,二十四歲又回香港工作,三十五歲來台灣至今。在傳媒圈有二十五年資歷的她,曾當過三次「開荒牛」,分別參與了香港《壹週刊》、台灣《壹週刊》和壹電視的草創時期,從剛畢業的菜鳥,一路做到副總編輯。

二○○一年,當黎智英準備用《壹週刊》插旗台灣時,黎慕慈毫不遲疑領命。對她來說,「香港就是工作、賺錢,沒有生活的空間。從禮拜一拚到禮拜六凌晨一點,禮拜天睡到中午,禮拜一又衝了。讀書比分數,工作比薪水、行頭,可以賺比較多錢沒錯,花錢也花得很爽,但很空虛呀!」台灣給了她改變的機會。

她愛上台灣的第一個理由,就是林蔭大道。當時《壹週刊》位於台北敦化南路,愛散步的她每天走在林蔭大道上,欣賞繁忙城市中難得的一片綠意。她更喜歡彎進巷弄中尋寶,驚喜發現大樹開花、轉角又開了新店,有時靜巷中透著耀眼陽光,更喚起她記憶中老澳門的輪廓。

「香港集體意識強,同儕壓力大,什麼都要跟著大隊走。我國三時,最紅的是譚詠麟跟張國榮,但我偏偏喜歡林子祥。」到了台灣,她才知道原來生活的選擇不只有A餐或B餐,更可以有C餐:「台灣包容多元聲音,你可以選擇不一樣的生活,別人不會覺得你很奇怪。」

黎慕慈在台灣找到了更大的生活空間,還有更自在的生活節奏。「有次我在中環看到彩虹,覺得好漂亮,但全部人都在低頭趕路。如果在台灣,朋友早就拍照傳上Facebook了!」對愛吃麻辣鍋和喝咖啡的她來說,台灣生活更是大大加分。

反倒在工作上,黎慕慈得花更多心力跟台灣同事溝通,說服他們接受《壹週刊》文化,和適應台灣緩慢的工作步調,「這常讓我質疑,是我的國語太爛了嗎?」她笑著說。

她覺得台灣最珍貴的地方是,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空間。「香港人不是沒有夢想,而是不敢做夢,整個經濟已經膨脹到一個階段,一般人的生活是很卑微的。但是在台灣,就算只有一點錢,也有實現夢想的機會。」

像她去年從媒體圈退休,若在香港,可能只能過著飲茶、旅遊的生活,人生好似隨著工作結束,沒有其他新的機會。

但在台灣卻能追求第二個事業,她就想到宜蘭開美術館,「在香港,退休是句號,但在台灣,是頓號。」香港人之所以嚮往台灣,「是因為他們看到這兒好像還有許多想像空間。」

近年,不少香港人開始思考來台灣的可能,在台多年的黎慕慈,自然成為諮詢對象,她乾脆出書一次回答,但這不是本旅遊指南,而是清楚剖析在台生活。「移居跟旅遊是兩回事,旅遊玩一玩好快樂,但住下來就必須認識這個地方的面貌。」

她坦承:「台灣不是讓人一見鍾情的地方,天空永遠灰濛濛的。」但她卻越待越有滋味,來台十四年換過五次住所,從租屋到買房,早已在台灣落地生根,就連廣東話,她都常忘記怎麼說,「我每次說回家,是說回台灣,不是回澳門或香港。」那香港呢?「我早就回不去了!」她爽朗笑著說。

【延伸閱讀】黎慕慈眼中的台灣

Q:第一眼對台灣的印象?

A:很不喜歡!那是過年時的家族旅遊,沒太陽很冷,交通又亂,那時還在蓋捷運,忠孝東路塞到不行。

Q:因為哪個瞬間喜歡上台灣?

Q:剛來台灣時,每天看著敦化南路的林蔭大道,旅館電視播黑白片,外面是綠色的,電視是黑白的,好文藝!

Q:在台灣生活,最喜歡和最辛苦的地方?

A:台灣的生活選擇比較多元,就算到鄉下種菜也不奇怪,辛苦則是我不習慣台灣人工作效率太慢。

Q:在台灣一定或經常要做的事是什麼?

A:散步;常在吃完晚飯後,去大安森林公園健走,或是彎進巷弄中閒逛。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