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台中歌劇院 洞穴美學讓全球發燒

2015/08/03

  • 文字 / 謝宗哲
LINE分享 FB分享

自二○○五年由日本建築家伊東豊雄,贏得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後為「台中國家歌劇院」)競圖首獎後,歷經九年的設計醞釀,並克服各項艱鉅的工程挑戰後,終於將在十一月二十三日隆重開幕。這不僅是伊東豊雄建築生涯的集大成之作,同時,也堪稱台灣當代建築發展史上的重大奇蹟。

話說回來,台中國家歌劇院又有哪些創新之處?了不起的地方又在哪裡呢?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它有著宛如多孔隙海綿、或充滿氣泡如起司塊的前衛外觀吧。令人驚訝的是,它的內部沒有任何一根柱子,整體是以三維曲面牆(Curved Wall)構築而成,彷彿軟骨生物的骨架軀體。內部空間則有著大小不一而渾圓的天花,是以類似細胞分裂的方式,所衍生而成的、宛如洞窟一般的狀態。

從其平面配置圖可以清楚看到整棟建築有著曖昧模糊的邊界,幾乎與所在的公園本身整個融為一體,創造出一個彷彿與自然環境融合在一起的生活藝術場域。可以說台中國家歌劇院重新定義了「建築」應有的樣貌。

而在整個施工過程當中,最艱難的任務,無疑便是構成這種史無前例之洞窟空間系統的三維曲牆。前所未有的工法讓許多營造廠商望之卻步,因此歷經五次流標,才終於由台中麗明營造以「自己的歌劇院自己蓋」為名,接下這項重任。無論是史無前例的3D式施工圖繪製、定義曲牆曲面之桁架牆鋼筋單元的生產,以及曲牆單元的組接與混凝土澆灌等繁複作業,再加上施工進度與工期(完工期限)的龐大壓力,使得台日雙方設計團隊及營造廠,可以說吃盡苦頭,但現場人員偶爾也會被持續創造出來的建築所感動。

那麼,又該怎麼欣賞這個劃時代的建築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必須先放下對於一般建築的認知,透過身體感官來作實際的體驗。以下幾個是屬於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四個關鍵字。

首先,當然就是做為整個空間系統主體的「曲牆」(Curved Wall)。台中國家歌劇院由五十八個曲牆單元(一千三百七十二片元素)組成。

其精彩之處,就在於這道平均四十公分厚的實心混凝土所形成的雙向曲率牆面,構築出大小不一的細胞(Emerging Grid),在建築物的內部成長、蔓延,進一步創造出有如洞窟般的空間氛圍與場所。

其次是「孔洞」(Hole)。在本建築中可以發現「表層上的孔洞」與「在量體內綿延不絕的孔洞」。孔洞成了內在溝通與外界聯繫的關鍵性界面。而透過孔洞所進到建築裡的光影也造就了本建築極具戲劇性的表演性格,豐富了建築與空間的表情。

接著是「境界」(Boundary)。伊東建築的主要命題在於打開封閉的箱子與外部連結,因此做為連接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的「境界」會是觀察重點。這當中可分成兩種手法,一種是沿著基地境界線上的邊界直接「切斷/阻隔」;另一種則是沿著同樣的境界線,以具有誘發內外交互滲透的建築元素(帶有孔洞的板材),進行「覆蓋」及「包被」,來形塑出有機的建築皮層。

還有做為空間核心價值的「管」(Tube)。有別於做為二十世紀建築之主要符碼的箱子及格子狀系統,伊東在本案中,以象徵自然界之有機系統的「管」,作為空間創造主題,企圖瓦解純粹抽象方體的建築窠臼。

管狀空間在水平及垂直向度的重疊創造出洞窟,也因而讓台中國家歌劇院有了「美聲涵洞」(Sound Cave)的暱稱。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我個人則認為是「空間場景」的深度體驗。相較於其他音樂廳或歌劇院,台中國家歌劇院最大的特色,在於從入口到劇院座位的動線上豐富的空間序列場景變化。除了宛如置身於自然環境、有著水與綠色植物蔓延到裡頭來的一樓外,在前往幾個劇院所經過的路線與空間感,更是令人感到無比驚豔。

爬上舒緩的大樓梯可抵達劇院的前廳,在那兒可以感受來自不同方向所射進來的光線。而在完工後的前廳,也將邀請台灣知名藝術家,在大劇院與中劇院前的曲牆面上,進行巨大壁畫的繪製。

穿越這樣的藝術性空間後,就如同自然或說水那樣的流進了劇院的空間裡。換句話說,並不只是進到這個劇院裡頭來看歌劇、並不是只有看歌劇的這個行為而已,而是在一個持續行進的過程中,體驗到豐富的空間序列後,才有歌劇的完美演出。我在伊東豊雄十月於日本展開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的全軌跡展」開幕演說中,聽著他說:「這是我建築生涯中最大的難關,甚至在一開始,都不確定這是否能成真。」他喜極而泣的表示,「之前好幾度都感到無比絕望、快要放棄了,但總算在大家的合作下,克服無數的困難,終於走到這即將完工的重要地步。」曾造訪基地的建築師Rem Koolhaas則認為,伊東在本案中最難能可貴的是「創造並真實經歷了一場未知狀態的風險」。伊東豊雄在演說中感性地表示:「我想,完成這個集大成之作後,或許你們會覺得伊東建築已經結束了,但是我還想繼續奮戰下去,我想做出為人類、為生命存在的建築!」

於是我們可以知道,台中國家歌劇院,不僅只是一棟建築,而是一場透過建築的操作,所展現對於人類及生命的頌歌,是一場透過眾人腦力激盪、通力合作與堅持到底後,建築結晶的禮讚。

小檔案_謝宗哲

建築學者暨建築文化推廣工作者,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現為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著有《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Pioneer Forever  建築家伊東豊雄—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榮光》等書,最新著作為《美聲涵洞:台中國家歌劇院應許未來》。另有多本譯作,亦鎖定建築主題。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