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一場芭蕾的歷史縮影

特別報導

2018/09/06

LINE分享 FB分享

當芭蕾遇上珠寶,會起什麼化學變化?夏日午後,《alive》來到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大劇院,加入黑潮藝術(Art Wave)與法國高級珠寶暨腕錶世家梵克雅寶(Van Cleef & Arpels)合作的「世界芭蕾舞星饗宴」,窺見芭蕾與珠寶共織的歷史脈絡。

進入大劇院前,我先在現場欣賞六款梵克雅寶典藏的芭蕾舞女伶胸針與手稿。一只誕生於一九四四年的胸針作品,女伶的蓬蓬裙以黃K金打造,點綴紅寶石、藍寶石與鑽石,強調強烈情感、富有詩意的浪漫芭蕾風格;另一只一九六七年的胸針作品,女伶換上硬紗短裙,黃K金展現腿部肌肉紋理,呈現古典芭蕾對於技巧的嚴格要求。

「沒有一位芭蕾舞女伶的動作是相同的,」梵克雅寶亞太區總裁尼可拉斯‧盧契辛格(Nicolas Luchsinger)對我說,「你可以從一九四○年代胸針開始,看見芭蕾歷史與風格的演變。」女伶的臉部以玫瑰形切割勾勒,用古老切工呈現柔和光芒。每只胸章細膩詮釋踮腳、跳躍等姿勢,映照芭蕾舞者真正的舞姿。

目光從珠寶蒐藏箱,轉到劇院舞台。布幕升起,燈光打亮。這場演出集結俄羅斯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美國芭蕾舞團與德國柏林國家芭蕾舞團等全球六個知名舞團、十一位國際舞者,帶來十三支精彩舞碼。舞碼涵蓋浪漫派、古典、新古典與現代芭蕾等各種風格,兩小時內,像一場芭蕾的歷史縮影。

璀璨寶石凝結優雅瞬間

當作曲家聖桑(Saint-Saëns)《動物狂歡節》中的〈天鵝〉音樂一下,舞者以足尖小碎步移動,雙臂與手腕舞動,像極天鵝振翅。這支超過百年歷史的經典《垂死天鵝》,舞者臨摹天鵝瀕死前的掙扎與絕望,令人動容。距世界首演近二十年的《舞之巴哈》(Multiplicity. Forms of Silence and Emptiness),男舞者穿著巴洛克時期服裝,握著琴弓,女舞者彷彿化身大提琴,雙人舞演繹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相當精彩。

「觀眾可從舞者的服裝、動作等元素判斷是哪段時期的舞碼,」黑潮藝術營運總監王澤馨解釋,「新古典或當代芭蕾打破古典芭蕾身體規矩框架,但舞者仍需要扎實的古典芭蕾訓練基底。」

其中新古典芭蕾的舞劇《珠寶》(Jewels),源自芭蕾與珠寶的相遇。梵克雅寶創辦人家族路易‧雅寶(Louis Arpels)的侄兒克勞德‧雅寶(Claude Arpels)自一九三九年起常住紐約,結識紐約市芭蕾舞團編舞兼共同創始人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邀請巴蘭欽前往精品店欣賞作品。兩人對寶石的共同愛好,促使一九六七年一齣以三種寶石為主題的三段式芭蕾舞劇誕生。

祖母綠的優雅、紅寶石的瑰麗、鑽石的璀璨,從靜態珠寶,化為靈動芭蕾,同樣光彩奪目。「芭蕾與珠寶擁有許多相似之處,」盧契辛格接受《alive》專訪時表示,「兩者皆美麗且精煉,需要許多時間與努力,才能臻於完美。」舞者謝幕、群眾散場後,我窺見芭蕾舞者們終於暫時卸下壓力合照留念,互相看照片時,一位女舞者因身高不比男舞者,她踮立腳尖。那一刻,仍然完美。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