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京都 慢尋時光的滋味

2015/08/18

  • 文字 / 韓良露、陳慧如
LINE分享 FB分享

世界上千年以上的古都何其多,但京都卻是少見的千年繁華一脈相傳,如今仍保持著古都的身段和韻味。文明的塵囂鋪天蓋地想征服它,但京都自存隱退之道,京都人用慢食、老鋪、匠人工藝、傳統祭典、古老建築、四時儀式來保存這個城市獨特悠長的呼吸節奏。

京都的慢食文化,是全面的生態觀念,從食物的種植、製造、烹調到享用,都有一套合乎自然、季節、人心的道理。

京都食物,重視的是平凡中見真章,因此很少推崇特別昂貴的食材,除了秋季的松茸外,京都慢食的精神都在栽種、製造、烹調的用心。京都人不喜大魚大肉,因此即便是松茸,使用也很小心,放入土瓶蒸中添香,加入炊飯中同煮,而不會大塊烤來吃。

京都人講究食用「京野菜」,即在京都本地種植的蔬菜,京都沒有工業污染、水源乾淨,再加上不使用化肥,京野菜來自健康的土地,再加上依時令栽種採收,絕不會夏吃冬菜、冬吃夏果。正月吃匕草、小豆,二月吃水菜、壬生菜,三月吃小松菜、茶之花,四月吃木芽、山菜,走進錦小路市場專賣京野菜的「川政」,看看什麼蔬菜擺出來,就看得到季節的新意。

除了季節感外,京野菜還看重產地,因此聖護院蕪菁、九條大蔥、堀川中蒡、加茂茄子、金時紅蘿蔔都代表了風土的滋味,京都人還重視農夫的心意,因此不管在超市或傳統市場,總見到販賣蔬菜還標明栽種者的姓名,京野菜因此有了天、地、人的心意。

漬物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保存法;京都人有好蔬菜,京都延續漬物的傳統也一向盡心盡力。

京都有許多兩三百年的漬物老鋪(例如赤尾屋),都至今仍沿用古法醃菜,依季節醃時令菜,如冬季才有千枚漬。

也只有京都,才可能出現大德寺一久這樣的精進料理,創立於十五世紀的中葉,如今已超過五百年的歷史了,但大德寺依然提供信守古禮的五味五色有益五臟的本膳料理,以辛、甘、鹽、酸、苦之五味,呈青、赤、黃、白、黑之五色的禪味料理。

平安時期(七八四~一一八四年),桓武天皇遷都京都,直到十九世紀才遷往東京。京料理,包含了三個部分,皇室料理、懷石料理、與鄉土料理,其中最能展現京都貴族的精緻料理,非懷石料理莫屬。

懷石料理的緣起,是禪宗在平安末期由中國傳入日本,修行的禪僧常常在忍受酷寒與飢餓之際,將溫熱的石頭放在懷中保持體溫,並消除空腹感,「懷石」一詞便被延伸做為禪僧料理的代名詞。十六世紀,茶道祖師千利休創立茶道,懷石料理成為茶會中的點心,漸漸脫離了素樸,而趨於精緻化。

懷石料理有一定的烹調法,一定的上菜順序。

「向付汁」、「汁」、「飯」先呈上,向付汁是指呈上桌時放置的位子之名,通常為生魚片,但因京都不靠海,以前常以醋醃魚代替。這時間侍者邊斟酒,讓客人可以一口飯、一口湯,邊飲酒邊享用向付汁。接著是「煮物」(也稱「碗盛」)、「燒物」上桌,以微火慢煮鮮魚、雞、蔬菜,讓味道滲入湯汁的煮物最費時,也是京都人最愛的燉煮菜。

對於美味,京都人是善於等待的,即使是燒烤的魚蟹,也是不用快火大炒的小菜。

至此,懷石料理不過進行了一半,收下殘盤之後,侍者再度斟酒,並遞上味道重的小菜「強肴」,像是炸物或醋漬小菜,客人爽快飲酒爽快吃菜後,以透明的清湯「吸物」,洗淡口中的味道,便品嘗山珍海味「八寸」。八寸也是以容器取名,盛在長寬二十公分的瓷盤中,端上的是珍貴的魚子和魚肝,口感細膩但味道也較腥重。

最後「香物」上桌,千枚漬和聖護院蘿蔔漬,是京都人喜愛的歲月滋味,筵席終告結束。

道地的懷石料理,美食家都知道要到「中村樓」一訪。又名「二軒茶屋」的中村樓,是祇園八板神社外僅有的兩家茶屋之一,官場名流如伊藤博文等人,也曾是座上客,庭園、迴廊、檀木樓,便是中村樓的風雅,置身其中,就沉入了京都的古老時空。

若是想要體驗講究食材來源的京料理精神,迄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茶亭「瓢亭」,在自家農園種蔬菜,食材順應四時,手藝順應食材烹調,最能呈現原味精神。

我曾在清晨赴瓢亭吃京都朝粥,京都是日本最重視粥的城市,吃粥是古禮,非日日晨起晨作不行,在清晨的薄霧中煮薄粥,曾經讓人們一面用木勺一面搖粥,一面就靜心下來,如同清晨的修行般,京都人如此講究吃粥,吃的絕不止是早餐,亦是生活的早課。

瓢亭迄今仍保持了創業時的茶亭門戶,如今已十七、八代的主人,都一直堅持原址傳家,既未改建、擴大,亦不開分店,瓢亭當代的主人曾表示,他們傳家的精神是重視名譽,而非金錢。瓢亭的價值是不能被錢衡量的。

這種遵循傳統的精神竟然可以延續四百多年,背後靠的是多麼強大的自尊與自重之心啊!

描寫出京都精緻的生活故事的《千年繁華》作者壽岳章子曾如此寫道:「如果食材本身夠好,無須多餘的加工,簡單的當地料理最合適。」京豆腐,便是考驗真味的京都鄉土料理代表。

好山好水是京豆腐必備的要件,豆腐有九成由水製成,若沒有好水,就做不出好豆腐,但若不是好山,也造就不出好水。京都三面環山,沿著市區外圍分布的寺廟,成為京都山泉的守護者,也確保了潔淨的清澈水質。

京都人做豆腐,最精彩的首推「湯豆腐」,然而這料理卻是最簡單不過,就是幾塊白嫩四方的豆腐,漂在幾近無色的湯汁裡;正是如此,豆腐、湯底、火候,成了湯豆腐美味的關鍵。

京豆腐種類繁多,通常選用結實的木棉豆腐,來做為湯豆腐的主角;而火候則有賴器具,所以料理湯豆腐一定要使用陶鍋,烹煮時溫度升降不會過於劇烈,豆腐口感才不會破壞。

湯豆腐最講究湯底,湯頭得先用昆布浸泡一天熬煮出海味,將滾之際放入大塊切丁的豆腐,再放入切絲的桔皮增加果香,邊煮邊將火調小,等待豆腐微微發脹,浮起湯面時,這吸足湯汁的豆腐方能起鍋。

吃時撈起一塊豆腐放入小盤,沾一點以鰹魚醬油和桔汁調味的佐料,入口的時候,黃豆的清香在喉中慢慢舒展,就是湯豆腐的迷人之處。

因為佛門戒肉,豆腐料理店便不約而同地開設在寺廟附近,南禪寺門外甚至成為京豆腐的名所,遊人們尤其喜歡到「順正書院」享用湯豆腐和湯葉料理。建於一八三九年的順正書院,曾是京都第一家西醫學校,二次戰後被列為國家文化財,建築便闢為京豆腐的餐廳,食客們品嘗著清淡的湯豆腐之際,就面對著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雅致庭園。

京都人亦講究吃新鮮的湯葉,是懷石菜餚中不可少的禪意食物。

好的湯葉要薄如羽翼又完整展現,端看師傅下手輕挑湯葉的時機。天保年間就開市的大太湯葉,一直用古井之水與古法,每日晨起三時半開始製湯葉,製出的湯葉如白雲羽衣一般。寫下名作《古都》的日本文豪——川端康成,每到他筆下四季變幻、耐人尋味的京都,一定要品嘗湯葉料理。

現在京都餐廳的湯葉料理,大多是用製作好的半成品,也就是「生湯葉」或「乾湯葉」,但在順正書院還吃得到最傳統的,現吃現做的湯葉料理。享用湯葉類似品嘗湯豆腐,只要蘸上一點薄醬油和桔汁,就非常美味了,而且烹煮時,不斷撲鼻的濃郁豆香,還有湯葉入口時的甜嫩軟滑,尤其叫人難忘。

京都人對時令、對季節,都十分敏感。在這座一千兩百年歷史的古都裡,老鋪至少也要有兩三百年以上才算數,四五百年的料亭更能一一細數。到京都,不僅僅是嘗到了慢味,還尋到了悠遠的時光。

*等待的味道

京都餐廳資訊一覽表

瓢亭

地址:京都市東山區南禪寺草川町35

電話:075-771-4116

資訊:朝粥7/1~8/31,8:00~10:00、懷石料理每日11:00~19:30

中村樓

地址:京都市東山區祇園八板神社鳥居內

電話:075-561-0016

資訊:懷石料理11:30~19:00

順正書院

地址:京都市東山區南禪寺草川町60

電話:075-761-2311

資訊:11:00~20:00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