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苗栗》第一座有台灣概念的園林

華陶窯》寶島味╳古詩詞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樸素規矩的黑瓦低低垂下,表面斑駁的紅磚砌成了矮房子,毛茸茸的薜荔像件綠毯子,包住整面牆,只露出相思木隔出的方窗子。沒有中國古典園林裡粉牆、飛簷與複雜窗花,「華陶窯」有的紅磚厝、土角牆,是令人懷念的台灣古早味。也讓這原以柴燒窯為本業的陶器生產園區,成為第一座以傳統台灣概念規畫的園林。

最早讓我們驚覺華陶窯園林「有夠台灣味」的畫面,是今年五月,從華陶窯竹林步道向溪邊走,往對面一看:整片相思林正逢花季,綠色山林冒出點點黃花,大片茅草披成小屋屋頂,旁邊一排檳榔樹,屋前一片四季桂,角落隨處就是十幾種不同的常見植物,大白鵝正在裡面自在穿梭。我們笑稱,那,不就是國小「生活與倫理」課本上常畫著的五、六○年代台灣風景?

從複雜林相看先民生活

小時候從沒多想,現在仔細推敲,原來,台灣地處熱帶、亞熱帶,但高山峻嶺多,東北季風吹襲又造成「北降」現象,生成許多溫帶植物,林相多樣而互相混雜,造就雜木林的典型風景。完全不同於歐美大陸,往往僅幾種樹木綿延整個大地,初見覺得數大便是美,行進數百公里仍是這些植物,便覺有些單調。

華陶窯六公頃大的園區,位於火炎山附近的「擠壓海拔」上,高度從海邊平原一路陡升,也因此,容納了從生長在墾丁海邊的熱帶白水木、穗花棋盤腳,到喜歡高濕低溫的溫帶寒梅,共五百三十種植物,是台灣植物豐富多樣的縮影。走一小段路就長相、花朵、果實都不一樣的植物,沒空檔讓你覺得無聊。

這些植物也反映台灣先民生活。像是傳統上拿來做木屐的江某、從前用其纖維捆鈔的構樹,還有現在鄉下地方還在用來包豬肉的姑婆芋、包魚的竹菰,甚至是過去充當胭脂的指甲花等等。一看到果子酸酸澀澀的油柑,三、四年級生童年在樹下找零食吃的回憶,立刻被勾起。五月當蘋婆樹開出千萬朵如燈籠的小花,一群遊客經過,很興奮的回味起小時候把蘋婆果實烤來當雞蛋吃的往事。



還有曾經在台灣興盛過的產業工具,如染布用的壓石,輾甘蔗的巨輪,它們「退休」後,都被搜羅來,當作園林內的裝飾。

從乾砌石法品錯落美感

和大宅大院比起來,華陶窯給人親切的感覺。「這就是我小時候,多桑在用的嘛……」本不相識的遊客常因這些植物、器物的共同記憶,打開話匣子聊起來,好像認識一、二十年一樣。

真要講究下去,華陶窯內的台式風格,細節和背後的故事還有不少。

例如長廊一側出口,水面上橫著的木板小橋,就是道地的台味「板橋」。華陶窯窯主陳文輝說,早期台灣物資缺乏,講求物盡其用,不少上選好料的棺材板,在土葬撿骨過後,就被回收充當渡溪過溝的工具,聽起來有點嚇人,卻是舊時代習以為常的風景。

華陶窯的板橋雖非棺材木,是原木,但講起這板橋典故,還都讓年輕遊客連聲「哦」個不停,對先民開墾時的艱辛生活,多了份體會。

陳文輝很強調,建台式園林,一定要用在地材料、在地工法,「在地」兩字,甚至精準到,一定要是華陶窯所屬大漢溪、火炎山周遭才算。例如駁坎,挑選大漢溪的大石。全台以中部的溪谷裡,特多大石,從前就常被拿來利用,也發展出這裡常見的乾砌石手法。

相較於一般漿砌石法,乾砌石法直接以石頭互疊,不灌水泥,也不填土,因此排列特別重要,必須視石頭的形狀互崁,讓每個石塊有三點以上的接觸點,增加摩擦力,空隙很少,連接線密實而富變化,不會呈現整條整條的呆板平行線,景觀也特別美麗。

賞園林,匾額題字也是重點。華陶窯裡的題字,很多要以台語發音,才會得到會心一笑。例如角落題有「心適」兩字,乍看以為是心情隨適之意,用台語一念,才知道是「趣味」的意思。

從缺陷作品賞園林情趣



還有和燒窯相關的古諺,「燒硘食缺」,指的是製陶(硘)的人,多半都拿缺了角的碗吃飯。因為,好作品都要拿去賣,燒壞的不捨丟棄便自己用。

於是,往往在華陶窯一個景的轉角,可以見到缺了角或裂了縫的柴燒作品,有自然的火紋和粗獷的表層,凹處添水,點綴上附近摘下的鮮花小草,美麗依舊。這些帶點缺陷的作品,卻無減為庭園添上的情趣。

江南園林最重意境,尤其要符合詩詞情調;華陶窯雖屬台式園林,也沒忘了經營詩中的美感。

陳文輝沒事就愛翻翻詩詞,他說,詩直接,詞婉約,他比較喜歡詞,但民間流行琅琅上口的詩,不講心機的,他也愛。園林內許多靈感,都來自這些從未謀面的古人,曾經在同一景下的心境。例如園區中排水溝行經的區塊,有坡度,又走水溝,很難設計,空了好久。一日讀罷宋代晏殊的〈踏莎行〉,「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台樹色陰陰見。」他再三咀嚼這三句裡的意境,靈光一閃,何不將長坡截成數個梯面,築起高台,植上大樹。

在枝葉逐漸豐碩,將台子掩映得若隱若現,正好可以從縫隙中瞥見西方的落日時。晏殊當年午間飲酒,寫下這闕詞末「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的蒼涼心情,似乎就在這裡重現了。

從詩詞意境找造園靈感

還有一處位於死角的空地,做亭、台、樓、閣,都不適合,陳文輝想做成納涼偷閒之地。這念頭一來,張弘範的〈南鄉子〉在他腦中響起:「深院日初長,萬卷詩書一炷香,竹掩毛齋(即茅齋)人不到,清涼,茶罷西軒讀老莊。」這就對了,求清涼,何如一座小茅齋?這裡便起了座茅草小齋。

曾叱吒商場、政壇,而後在此半隱居的陳文輝沒說的是,這闕〈南鄉子〉後半:「世事莫論量,古今都輸夢一場,笑煞利名途上客,乾忙,千丈紅塵兩鬢霜。」這恐怕才是他深有體會的心情。



我很喜歡華陶窯園林的一點,是不論二十幾年來,很愛摸東摸西的窯主,前後修改的各種細節,全都帶著斑駁的古舊感,互相融合。十年前蓋的、最近才修的,看起來一樣有老味道。

例如五月份我才剛經過連接植物園與前山園區的泥土路,秋日再訪,這裡竟修成了一條紅磚、枕木與草地交織的小路。磚上的泥土似有數十年之久,坑洞、褪色的痕跡,讓這條不過新修四個月的路,與一旁依台式古法起的糯米牆,好像已經是二十年以上的老搭檔了。

原來這些紅磚,是拆除舊窯時留下的,經過多年燒窯的痕跡,重新整齊鋪上,也都有被踏走數十年的歷史感。小草爭氣的爬蝕上隙縫,更添仿古的陳年味道。

重現老台灣的園林景致,內蘊古典詩詞的意境,但二十年來華陶窯不斷有新貌。看見園裡細竹條拉著高低不一的紅線,華陶窯工作人員低聲說,這一定又是窯主有什麼新想法。下次再見,華陶窯也許又有驚喜。

*經典風景》登台看落日

華陶窯窯主陳文輝很得意的跟我說,在這園林中,他的設計概念裡有「漣漪哲學」。漣漪正中的是華陶窯園區,但周邊的火炎山、可以俯視見到的中部平原,一圈一圈往外擴,全都是華陶窯園林內的景。可以開窗的地方開窗,可以造眺望台的地方就起高台,務使好景入園。

在這個哲學下,華陶窯最經典、最不可錯過的一景,就是當落日餘暉斜灑苑裡之時,一登華陶窯食堂樓上的眺望台,傍晚涼風送爽,眼前低垂黑瓦與磚屋成剪影,平原上的稻田,沐浴在一片金黃中,遠方有鐵砧山做為背景。相機準備好,手腳也得快,因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文‧盧怡安)

*秋遊 華陶窯

成立時間:1984年
成立者:陳文輝
占地:六公頃
風格:台灣園林
地址電話:苗栗縣苑裡鎮南勢里31號/037-743-611
遊園價格:一日遊含午餐:假日900元/非假日775元;半日遊(30人以上,須預約)假日450元/非假日380元
何時開放:採預約制,線上預約http://www.htkiln.com.tw/
搭車資訊:開車前往查詢http://www.htkiln.com.tw/貼心訊息,搭火車於苑裡下車,轉苗栗客運於「華陶窯」站下車,時刻表見http://www.htkiln.com.tw/貼心訊息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